7月14日,由梅巷社区党委联合荟宝人工智能科教站服务团队、姑苏区人社局、社区教育中心、妇联、关工委共同打造的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进入第二天,30余名辖区青少年在科技与文化的交织中,开启了一段充实而有趣的假期旅程。近日,一场以PPT讲解为载体的中国农耕文化公益活动,为这场暑期盛宴埋下了“传承与创新”的伏笔。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来自哪里吗?古人没有农药和化肥,是怎么种出粮食的呢?”荟宝人工智能科教站服务团队志愿者以一张泛黄的“古代农耕图”PPT开篇,拉开了农耕文化公益活动的序幕。
活动中,志愿者通过精心制作的PPT课件,将中国农耕文化的千年脉络浓缩在光影之间。从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从“二十四节气”的智慧结晶到“稻作文化”“麦作文化”的地域差异,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的文字,配合志愿者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当讲到“春分播种、秋分收获”的农事规律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提问:“现在我们有机器帮忙,是不是就不用等节气了呀?”志愿者笑着回应:“科技让农耕更高效,但节气里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呢!”
除了PPT讲解,活动还设置了“农耕知识小问答”环节。“‘五谷’指的是哪五种作物?”“古代农民用来灌溉的工具叫什么?”孩子们攥紧拳头,眼神里满是跃跃欲试的期待,答对的同学获得了社区准备的农耕主题书签,小小的奖励里,藏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平时孩子总说‘米饭是超市买的’,通过这堂课才知道,一粒米要经过那么多工序、凝聚那么多智慧。”家住梅巷花园的家长王女士在活动结束后欣慰地说,“这种接地气的文化课,比课本里的文字更能让孩子懂珍惜、知感恩。”
“公益暑托服务是社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也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梅巷社区党委书记袁晓英表示,随着双职工家庭比例上升,“孩子暑假没人管”成为不少家庭的烦心事。为此,在平江街道的指挥下,社区党委主动对接辖区资源,联合荟宝人工智能科教站,整合志愿者力量,打造集“文化传承、科技启蒙、安全看护”于一体的公益暑托。
据介绍,此次暑托服务为期20天,课程设计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除了已开展的农耕文化、人工智能课程,后续还将推出非遗手工、安全教育、科普实验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多样化的体验中收获成长。
从农耕文化的千年传承到人工智能的前沿探索,梅巷社区的公益暑托服务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未来,也承载着社区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怀。在党建引领下,这场“家门口的假期课堂”正以多元的课程、暖心的服务,为孩子们的暑假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文化、崇尚科学、乐于探索”的种子。这个夏天,梅巷社区的暑托教室里,成长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更多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篇章,正等待着孩子们用双手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