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掩映的雁门166号小院,藏着马山街道和平社区的幸福密码——
墙这边,是瓜果飘香的采摘园,游客满载而归;
墙那边,是饭香氤氲的养老中心,成了社区老人的“第二个家”;
而小院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民宿,既是游客的诗意栖居,更是网格员和居民们议事的“会客厅”。
这座看似普通的小院,恰似和平社区发展的生动缩影——左手托起四季采摘园的产业硕果,右手系着养老服务中心的民生温度,自身则成为融合二者的柔性纽带,编织着“产业兴、服务优、治理强”的社区新图景。
四季有鲜味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农旅兴旺的四季采摘园。
雁门166号正对四季采摘园公交站,乘坐马山西环线可直达。这座占地百余亩的四季采摘园配套完善,有可容纳20辆大巴,30辆小轿车的停车场。这里春采桑葚、夏摘杨梅、秋收橘子、冬尝草莓,由社区组织村民自主管理经营,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形成了品牌效应,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到农村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四季采摘园就是社区积极推动农旅融合、产业提档升级的典范。紧随其后,“慕湾果园”“天邸和庄园”“万和农乐园”等一批旅游产品相继落成,将田园风光、农事体验、团队拓展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静静伫立的雁门166号小院,见证了社区农旅产业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
民宿聚邻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兴业聚邻的民宿集群。
雁门166号小院自身也有特殊的身份——栖湖畔民宿。这座花墙环绕的独栋别墅,不仅是游客的诗意栖居地,更以“民宿+社区”的创新模式,将客房、会议室、小院等空间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当晨光洒到院中的藤椅上,常有社区网格员与民宿主围坐商讨环境卫生整治方案;暮色降临时,餐厅的圆桌又成为居民协商停车位规划的议事场。
社区积极鼓励居民返乡创业,盘活闲置资源,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自2016年首家民宿开业以来,涌现出了以“山和美”“ 和平小筑”“闰宇山居”为首的一批网红民宿。如今,社区民宿已达38家,客房近380间,总投资超5000万元。
38家民宿构成的产业矩阵,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正以多元角色融入社区肌理:小院议事会定期在“山和美”小院开讲;“和美山居志愿服务队”时刻关注游客和户外工作者需求,让民宿从商业体变成了“社区客厅”;民宿协会则起到了社区与民宿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民宿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让院落既有产业活力,更有共治温度。
老有安乐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服务暖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在雁门166号斜对面,一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曾是书声琅琅的和平小学,如今书声换成了笑语,成了社区老人们日日惦记的好去处。整座建筑占地约500平方米,两层小楼虽带着岁月的痕迹,但修整如新且功能齐全,是一个集助餐送餐、医养康养、文化娱乐、便民服务、协商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动中心。
一楼东侧的幸福餐厅,不锈钢餐台每天晌午都冒着热气,保温箱里飘出的饭菜香能绕着巷子转半圈;中间的健康驿站,血压仪与康复器械随时待命,穿白大褂的社区医生每周准时坐诊;西侧的老年活动室飘出咿呀的二胡声,象棋落子的脆响与观战者的喝彩此起彼伏。便民服务站、农家书屋、银发学堂……建筑周边配套完善,凉亭、小游园供人休憩聊天,篮球场和健身器械满足活动需求,时不时还有民俗表演,共同构成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养老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