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
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
引发广泛关注
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苏州市民居家、旅行如何做好预防?
苏州市疾控中心专家解答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
在我国,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在苏州的主要是白纹伊蚊。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主要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伊蚊叮咬后,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白纹伊蚊(左)、埃及伊蚊(右)。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苏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管医师崔朋伟介绍,目前,全球已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过该病,主要流行区分布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多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如巴西、印度、法属留尼汪岛、泰国、马来西亚等。
曾经或当前存在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国家和地区(截至2024年12月)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感染基孔肯雅热
会出现哪些症状?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崔朋伟介绍,当人感染基孔肯雅热,通常会先出现发热,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这种关节疼痛比较特别,是游走性的,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患者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到7天内出现。
据介绍,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 可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有瘙痒感, 数天后可消退。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或出现移动性小关节痛。新生儿、老年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特别关注。对于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急性期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补液及使用抗炎药和镇痛药等。
苏州市民居家、旅行
如何做好预防?
伊蚊是依靠积水繁殖后代的,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苏州市疾控中心消杀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长顾灯安介绍,老旧小区、城中村以及积水较多的区域,“花蚊子”密度比较高,仍应保持重视。
顾灯安进一步提示,幼蚊孳生于水体,家中的盆盆罐罐,包括废弃饭盒、易拉罐、花盆托盘等容器积水都要及时清除;无法清除的景观池,可以养殖锦鲤等鱼类,来捕食和防制幼虫。对于成蚊,家里可以安装纱窗、纱门、蚊帐,使用电蚊拍、液体蚊香。“傍晚是蚊子的活动高峰,务必关好纱窗纱门。”市民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来防蚊,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
市疾控专家建议,近期市民出行,可提前查询目的地的基孔肯雅热流行状况。如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在返回后14天内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