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聚焦为民、便民、安民,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不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更多居民在家门口感受到了城市更新的舒心日常。
近日,姑苏区长岛横街、杏秀杨枝等东环沿线老旧片区改造工程竣工,涉及1021栋住宅楼,惠及3.18万户居民。随着东环沿线改造工程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房子”变成了“好房子”,“老街坊”们也过上了“新生活”。
筑牢安全基石
危墙变身“苏式平安墙”
安全是改造的首要考量。2024年底,姑苏区住保中心在巡查中发现教师新村与平江中学共用的围墙严重倾斜开裂,最大裂缝宽达12厘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过去围墙裂缝能塞进拳头,接送孩子都得绕路”,居民们对此忧心忡忡。区住保中心迅速启动“跨界共治”机制,利用寒假35天新建了一道兼具实用功能与地域特色的“平安墙”。
修缮后围墙
地下管网改造是居民生活安全基石的“脉络”。东环沿线改造工程累计更新雨水、污水、给水管道近21万米。彩虹新村将机动车道改为沥青路面,保留非机动车道青砖特色,同步更新雨污水管网,解决了雨天积水难题。现代花园全面翻新屋面防水层,杨枝塘路小区则新增了2处非机动车充电车棚,提供44个充电接口。居民唐阿姨欣喜地表示:“如今停车安全方便,房前屋后整洁有序,住着格外安心舒心。”
激活闲置空间
打造全龄友好活力场
全龄友好包容的社区会温暖每一位生活者、奋斗者。本次改造中全程贯穿“全龄友好”理念,着力盘活闲置资源。本次改造,东环片区累计新增景观节点71处、健身设施54套、儿童游乐设施21个。
永林新村12号楼东侧,曾经的荒废绿地已变身为多功能景观区。透水混凝土步道兼顾防滑与适老需求,嵌入式乒乓球场满足了运动爱好者的期待,半围合的风雨廊亭则成为青年群体阅读休憩的新空间。
在娄江永林片区,楼道新增了扶手与感应灯,主干道增设了休憩座椅,实现了对“边角料”空间的高效利用。里河五八村保留原有乔木并进行修剪,对原休憩场地进行重新设计,打造绿化景观“苏式韵”,让居民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创新治理模式
多元共建凝聚合力
改造工作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项目组多次召开社区、施工单位、居民代表三方协商会议,坚持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改什么”“怎么改”,由居民议、居民定。
在宏葑横街片区,“停车位不足,下班得绕圈找位”是居民的普遍诉求。设计单位科学研判,最终,该小区累计新增停车位30个。杏秀杨枝片则借助项目临时党支部党建引领,高效收集居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清单。
共治共建不止于改造。竣工后,杏秀杨枝片区建立"社区+物业+居民"三方治理机制,长岛横街片区在小区入口设回访服务点,确保改造成果长效保持。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显著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更无形中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居民王阿姨表示:“不用搬家就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老旧住区改造既是建筑与设施的硬实力升级,更是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的软实力彰显。保护区、姑苏区将牢牢抓住“安居”这个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的生活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