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缓解辖区老人及特殊群体“做饭难”“吃饭贵”的民生痛点,彭山社区以好“彭”友爱心餐桌为载体,创新推出“社区织网、商户主理、物业接力”的三方协同送餐模式,让热乎饭、暖心餐精准送达居民家门,以“小餐桌”托举“大民生”,用烟火气串联起社区温情,于细微处彰显治理温度。
社区织网:精准排摸需求,当好服务总调度
“王阿姨,您每周一、三、五需要送餐,二四不需要送,我们记下来了。”社区网格员小陈拿着笔记本,再次来到行动不便的王奶奶家中核对用餐需求。为确保服务精准触达最需要的群体,彭山社区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逐户走访摸排高龄、独居、困难老党员等重点家庭,详细记录饮食禁忌、用餐时间、口味偏好等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暖心用餐档案”。
好“彭”友爱心餐桌构建了多方协同的运营体系,社区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协调商户、精准排摸搭建服务平台,引导物业深度参与,承担送餐上门、就餐引导等志愿服务。“我们就像‘总调度’,既要摸准居民需求,也要协调商户和物业无缝衔接。”社区党总支书记范倩说,“看着老人吃上热乎饭,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社区如同灵敏的“雷达”,精准捕捉需求信号,为整个送餐服务链的顺畅运转锚定方向。
商户主理:品质供餐保障,打造美味暖心灶
优质商户是可持续运营的坚实后盾。社区经过科学评估与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合作商户,选择“小碗菜”模式,因其具有份量标准化、搭配灵活多样等特点,完美契合居民对营养均衡、口味多元化及适老化的需求。“张大爷有高血压,这道菜不能放味精;李奶奶牙口不好,今天的冬瓜要炖得更烂些。”合作方的苏老板一边对照订单备注备菜,一边叮嘱后厨师傅。作为送餐模式的“主理方”,苏老板及团队为上门送餐服务量身定制12元专属营养套餐(含一大荤、一小荤、两素)和特殊人群堂食7折优惠,坚持每日采购新鲜食材,严格把控烹饪卫生。“老邻居们吃得满意、吃得放心,我们这‘暖心灶’就烧得值!”苏老板介绍还会定期征求意见调整菜单,让家常菜吃出“家的味道”。
物业接力:温情配送入户,架起最后百米桥
物业是打通送餐服务“最后一百米”的关键力量,其深度参与让服务真正“到家”。“刘阿姨,您的午饭来啦,刚出锅的,趁热吃!”物业送餐员小赵提着保温餐箱,熟门熟路地敲响独居老人刘阿姨的家门。作为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物业组建由党员带头的送餐小分队,每天分时段错峰配送,用保温箱锁住饭菜温度,更用耐心服务温暖人心。遇到行动不便的居民,他们还会帮忙倒垃圾、捎带生活用品。“从餐厅到家门不超过15分钟,餐品温度必须达标。”物业姚经理说道,“这‘最后百米桥’看着短,却是连接民心的关键一步,我们必须踩实踩稳。”物业的深度嵌入,不仅拓展了服务边界,更将“熟人服务”的温度注入每一次敲门送达中。
从社区精准定位到商户匠心供餐,再到物业温情接力,三方协同让“舌尖上的温暖”直抵民心。党建引领下,社区、商户、物业三方攥指成拳,将精细化治理的初心与温度,悄然融入这一蔬一饭、一步一履的烟火日常中。“以前顿顿对付吃,现在天天有热乎饭,社区把我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啊!”居民刘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如今,这份带着烟火气的关怀已成为社区治理的暖心注脚,用实实在在的服务编织起邻里守望的幸福网络。(彭山社区徐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