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线在指间流转,银针在布面起舞。近日,在通安镇华通花园第六社区的活动室里,孩子们的小脸上满是专注,跟着农工党成员、苏绣传承人马怡红近距离感受苏绣这门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此次苏绣课是“文化传承·快乐暑假”农工党社区公益课堂的重要一环,通过党员专业特长,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社区群众之间的桥梁。
课堂上,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苏绣经验,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苏绣的历史渊源、基本针法以及传承过程中的故事。她展示了多件精美的苏绣作品,从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到细致入微的人物肖像,每一件都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大家纷纷好奇地询问作品背后的制作细节。
理论讲解刚告一段落,实践环节的材料已在桌上整齐排开。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苏绣所需的绣布、绣线和绣针,还耐心示范了基本针法:“大家看,平针绣要注意拉线的力度,太紧太松都不行,这样绣出来的线条才能平整好看。”孩子们听得专注,拿起绣具跃跃欲试。
实践过程中,老师穿梭在孩子们中间,逐一耐心指导。有的小朋友起初对穿针引线手忙脚乱,她便手把手教他们快速穿针的技巧;有的在针法运用上出现偏差,她就细致纠正并讲解其中的诀窍。“老师,您看我这样绣对吗?”“老师,这个颜色搭配好看吗?”面对孩子们一连串的问题,老师都耐心作答,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手感。原本调皮好动的小家伙们,此刻都静下心来,专注地在绣布上勾勒着自己的作品。活动室里安静极了,只有绣针穿梭的细微声响在空气中回荡。一番努力后,每个小朋友都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苏绣作品。虽然针法还略显稚嫩,但看着亲手绣出的图案,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把专业特长变成群众看得见的服务,这才是进基层的意义。”丝线会褪色,针脚会磨损,但这场浸润着初心的文化传承,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织就了最美的风景。农工党员们正以农工之家为纽带,把讲台搬进社区,把服务送到门口,让“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一针一线、一言一行中落地生根。(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