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锦华社区残疾人之家就业帮扶“车间”,一幅专注有序的工作场景映入眼帘:一群智力残障的人士正全神贯注地在给一家键盘加工企业赶制一批键盘半成品,他们的双手在键帽、键盘支架与线路板间灵活舞动,“智力残障人士不同于其他残疾人,系颗纽扣都要练习千次万次,能做到今天如此的成绩非常不容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孔薇介绍,得益于爱心企业的帮助,这些残疾人们可以用汗水证明自己的价值,产品合格率每个人都可以达到100%。
在众多社区帮扶残疾人就业的实践中,锦华社区没有选择千篇一律的常规路径,而是深入剖析智力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和潜在能力,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帮扶方案。
智力残障人士在认知和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传统的培训方式可能难以奏效。于是,锦华社区党委与辖区心理专家、老师组成联合培训团队,根据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制定分层培训计划。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人员,培训人员采用实物演示、图片+颜色展示、简单口诀等直观易懂的方式进行安装教学。比如,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标注键帽和支架轴体的对应位置,配上“对准小点点,轻轻按下去”这样简单易记的口诀,帮助他们掌握安装技巧。在线路板安装培训中,针对操作步骤较多的情况,培训人员将整个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进行分步教学和反复演练,孔薇说:“每个人接受程度不一样,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进度,老师们不仅要包容突如其来的情绪变化,还要针对接受能力差的人员每天每天进行重复教学,十分辛苦。”
在“车间”管理方面,锦华社区同样独辟蹊径。考虑到智力残障人士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社区摒弃了传统的严格管理模式,营造出一种温馨、包容的工作氛围。“车间”里放置了音响、乐器、健身器材以及卡拉OK等,当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人员情绪不稳定时,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放松,让情绪稳定下来。同时,残疾人之家还建立了“伙伴互助”机制,安排能力较强的员工与能力较弱的员工结成对子,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锦华社区为每位员工配备了质量记录卡,详细记录他们每天的工作情况和产品质量,若发现错误的地方,质量管理人员会及时与员工沟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严谨细致的质量把控,使得智力残障人士制作的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
这份工作对于锦华社区的智力残障人士来说,是一场生命的蜕变。曾经他们因残疾而封闭自我,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如今通过这份工作,他们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在融入社会方面,这份工作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合作,有的智力残障人士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独立社交,有的学会了如何用心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会了如何安静地坐着倾听他人言语。
锦华社区的残障人士“定制化”就业帮扶模式,犹如一盏明灯,为智力残障群体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为社区内的智力残障人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锦华社区党委书记周磊表示,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定制化”就业帮扶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智力残障人士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会努力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去关注和支持智力残障群体,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