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临顿路北段西侧,有一条东起临顿路、西至皮市街的深幽小巷——史家巷。它藏身于 “园林式街区” 的繁华之中,却独得一份闹中取静的悠然。而在这条小巷深处,史家巷20号 “冯桂芬祠” 对面,三眼呈品字形排列的花岗石质古井静静伫立,这便是苏州 “古城十大名井” 之一的坎泉。
坎泉的历史如它井壁上深深浅浅的绳索痕迹一般,沧桑而厚重。岁月流转,周边墙面已开始脱落、颜色泛黄,可这口古井依旧沉稳地坚守在那里,默默服务着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清晨,住在坎泉南面老宅的卫师傅,总会早起打上一桶井水,用于洗漱。吃过早饭,他便习惯性地和巷口的老邻居们坐在井边,泡上一杯茶,天南地北地唠嗑。到了下午,周边的阿姨们则会提着晚饭要烧的蔬菜,来到井边一边清洗,一边讨论着晚上的菜单。待大家渐渐散去,坎泉便也结束了它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盛夏时节,古井透着沁人的清凉,即便自来水早已普及,附近居民还是常提着水桶来打井水,或洗衣洗菜,或冰镇西瓜,顺便在井边闲话家常,浓浓的烟火气在井边升腾。
随着临顿路综合改造焕新,“园林式街区” 风貌初步显现。转角公园、苏式廊亭、古色古香的公交站台等 “园林式” 公共配套在道路两侧有序排布,绿植花卉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为这片区域增添了别样的韵味。而史家巷作为其中的一员,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契机。
平江街道旧学前社区工作者在日常包干走访时,居民们多次提及坎泉,希望能改善井边环境,让这三口古井重新焕发风采。旧学前社区党委高度重视居民的诉求,多次邀请居民代表和改造方召开协商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改造方案:对原有墙面进行粉白刷新,同时进行彩绘设计,突出古井名称,彰显小巷风情;为常在井边叙家常的老人们安装两个带靠背的公共座椅。
改造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曾经斑驳的墙面变得干净整洁,精美的彩绘让古井更显韵味,崭新的座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卫师傅对此赞不绝口:“现在井边环境好多了,我们这些老伙计坐着聊天也更舒服了。” 每天清晨,他依旧会提着水桶来到井边打水,洗漱完毕,便和老邻居们坐在新安装的座椅上,开启一天的闲聊时光。下午,阿姨们依旧聚集在井边清洗蔬菜,讨论着晚餐的菜式,欢声笑语在巷子里回荡。
临顿路的综合改造让周边环境焕然一新,而坎泉的改造则为史家巷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这口古井不仅是居民生活的 “好帮手”,更是邻里之间情感交流的 “纽带”。它见证了史家巷的变迁,也承载着居民们的记忆与温情。
如今,漫步在史家巷,古色古香的氛围扑面而来,坎泉在粉白的墙面和彩绘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古朴而有活力。井边,老人们悠闲地唠着嗑,孩子们在一旁嬉戏打闹,阿姨们忙碌地清洗着食材,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
坎泉的焕新,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更让这份延续了多年的邻里情在新的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升华。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史家巷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见证着苏州古城的历史变迁,也书写着新时代里巷陌间的温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