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3日
尚湖举行退田还湖放水典礼
![]()
回眸山水间,悠悠四十载
如今的常熟西隅
虞山如翠屏,尚湖似明镜
两者相映成辉
构成了城市弥足珍贵的生态绿肺

2025年
正值尚湖“退田还湖”40周年
祖孙守护者的故事在此交织
诉说着常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抉择
时光倒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尚湖在“以粮为纲”的浪潮中成了围湖造田的牺牲品。1.9万多亩的浩渺水域,被无情围垦至仅剩2000多亩零散水洼。生态之殇接踵而至:虞山树木枯黄凋敝,宝岩杨梅亦颗粒无收。“整个生态系统崩塌了。”年近鲐背的焦庆元老人回忆往事,痛心依旧。这位当年尚湖开发总公司的掌舵人,亲身经历了尚湖由死寂到重生的全过程。
![]()
放水前的尚湖稻田
![]()
放水前筑堤场景
1984年底,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江南大地。常熟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围湖造田失去原有意义。常熟市委、市政府响应民众呼声,在全国率先启动“退田还湖”工程。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态革命”在尚湖轰轰烈烈展开。
![]()
放水典礼现场
常熟市万余名民众怀着赤子热忱,肩挑手扛125万方土,筑起21公里环湖大堤与1.5公里串湖大桥,并精心打造了7个总面积0.73平方公里的洲岛。干涸十七载的尚湖终于迎来新生之水。
开闸之日,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时任的常熟市四套班子领导与上千百姓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清澈的水流奔涌而出,千顷碧波重现人间。焦庆元站在闸门前,热泪盈眶:这倾注了无数人血汗的湖光,终于回来了。
![]()
1985年放水后的尚湖
![]()
如今的尚湖
“退田还湖”只是漫长修复的起点
此后40年间,常熟对尚湖的生态投入从未停歇。作为当年尚湖生态修复工程的负责人,焦庆元一方面请教绿化专家,一方面留意各类有助于生态修复的树种。1987年,《红旗》杂志上一张“树在水中生、船在林间行”的照片点燃了焦庆元的灵感。他即刻率队奔赴湖北武汉某林场,以每棵12元的价格引进了3000棵池杉。
如今,这批池杉已蔚然成林,形成“水上森林”,被誉为“江南亚马孙”,成为近百种鹭鸟的栖息乐园。
![]()
守护之路未有穷期。焦庆元已经退休,孙子焦立接过了守护尚湖的接力棒。作为景区员工,焦立每日驾驶游船行于波光之上,守护着爷爷辈用心血浇灌的绿意。焦立说:“小时候听爷爷讲尚湖故事,如今亲身守护,更觉责任如山。”当游客由衷赞叹眼前美景,焦立心中便涌起无言的自豪——这碧水绿树里,流淌着焦家两代人共同的深情与使命。
![]()
▲ 焦庆元和孙子焦立
如今的尚湖,已远非昔日可比。
3200亩生态涵养林沿湖而立,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成为白鹭、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禽的乐园。景区还引入无角菱等水生作物,既丰富鸟类食源,又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生态循环日臻完善。2010年,尚湖荣膺“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2018年,常熟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来自福建的新市民韩丽娟已把常熟当作第二故乡。暑假里,她带着父母孩子乘竹筏穿梭于池杉林间,飞鸟从头顶掠过,儿子指着栈道上的鸟类科普板兴奋讨论——尚湖之美,治愈人心,更在下一代心中悄然播下绿色的种子。
![]()
▲ 2025年7月,游客乘竹筏穿梭于尚湖水上森林
未来尚湖的画卷已然铺展。常熟市尚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坚介绍,尚湖风景区将以“文旅体验创新”为理念,融合无人机互动、运动基地、牡丹文创与非遗演艺等业态,打造全季节、全人群的文旅消费场景。所有发展皆贯穿“生态优先”铁律——以绿色技术运用与可持续运营模式,实现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志在打造长三角标杆性生态文旅示范区。
四十年时光流转
尚湖从伤痕累累到绿意盎然
从生态赤字到国际典范
常熟人民以勇气、智慧与坚韧
在碧波之上书写了
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态传奇
![]()
这一方碧水
既映照着几代人的守护接力
也承载着城市绿色未来的无限期许
当生态保护的根基深植于人心
发展的道路才能永远通向
生机勃勃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