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浒墅关惠丰花园二区137幢一楼架空层,早上八点半,随着推拉门“哗啦”一声拉起,一个60平方米的空间便苏醒过来、热闹起来。这里是“妙手工作室”——一个由12位平均年龄71岁的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阵地。
60平方米空间虽小,内里却五脏俱全,理发、磨剪刀、缝纫、血压血氧检测、矛盾调解……志愿者们各司其职,用他们几十年的生活智慧和专业技能,为居民提供着最贴心的服务。
2016年,妙手工作室党支部正式成立,成为辖区首个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支部的志愿服务团队。十年来,这个由老党员带领的团队,用他们的“妙手”,将工作室打造成浒墅关最具温暖的“社区会客厅”。
银发生辉,打造志愿服务“聚能环”
走进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亲切的烟火气和有条不紊的忙碌。左边是理发区,几位老人排排坐,等着那位手法娴熟的理发师;右边磨刀石“嚯嚯”作响,刀剪在老师傅手下重现锋芒;缝纫机嗒嗒地转着,量血压的仪器发出轻微的充气声……居民们像串门一样自然,招呼声、道谢声此起彼伏。墙上挂着的值班表,清晰地标注着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每个岗位由谁来负责。
“徐书记,今天理发的居民比较多,您帮忙协调下人手?”“徐书记,这个月的排班表有变化吗?”……
在这里,总能看到党支部书记徐礼本忙碌的身影。这位有着39年党龄的老书记,退休前在吴县磷肥厂做副厂长时便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自从妙手工作室成立,他就像找到了新的人生舞台,十年如一日,从排班协调到政策上传下达,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他的声音洪亮,腰板笔直,完全看不出是位耄耋老人。“我这人啊,闲不住。”徐礼本笑着说,“看着居民们开开心心地来,满意地走,我就特别有干劲。”对他来说,被党组织需要、被工作室的伙伴们需要、被社区居民需要,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磨刀区前老邻居们熟门熟路地招呼着:“阿发,帮我把这把菜刀磨磨!”“阿发,剪刀钝了,麻烦您啦!”虽然已经70岁,居民们还是习惯叫他“阿发”,而王建发总是笑着应承,接过刀具,娴熟地在磨刀石上推拉。“我10岁就在父亲的铁铺里打下手了,这磨刀的手艺都是那时候学的。”刀刃在磨刀石上发出规律的“嚓嚓”声,常年劳作让他的手臂结实有力,完全看不出是70岁老人的手。“后来去当兵,更让我明白了‘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的分量。党员嘛,就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王建发擦了擦汗,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份朴素的信念,不止于磨刀石上的火花。2018年起,王建发曾多次找到社区书记拿出1000元,请社区匿名转交给困难学生。“这点小事不值一提,别让孩子们有负担。”他摆了摆手,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理发区,78岁的江大海正专注地为居民理发,推剪在他手中灵活游走。这位从浒墅关供销社理发店走出来的老师傅,13岁就开始做学徒学理发,是浒墅关地区最早的一批专业理发师之一,如今他的徒弟们早已遍布各个理发店。虽然年近八旬,理发时需要长时间站立对江大海来说并不轻松,他的身体也曾亮过红灯。但只要医生允许,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上。“居民们都习惯找我理发了,放不下啊。”如今江大海听力有些下降,但那双手依然稳健有力,理发技艺丝毫未减。“只要还能动,我就会继续干下去。”
初心如磐,“妙手”书写为民初心
十年间,工作室成员年龄从平均61岁到71岁,每年接待服务人数近7000人次。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皱纹,却未曾磨灭眼中的光亮。而其中7名老党员的红色基因,如同定海神针,让这个小小的空间始终保持着活力与方向。理发、磨刀、缝纫、量血压、调解矛盾……这些看似琐碎的服务,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汇聚成一股润物细无声的暖流。他们中,有人像王建发,将“听党的话”化作磨刀石上的坚守;有人像江大海,把一生的手艺变成社区老人的清爽与体面。而徐礼本,则用责任感和组织力,让这艘“银发方舟”稳稳航行十年。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细水长流。妙手工作室的动人之处,正在于这份“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志愿服务的初心,被这群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用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灵巧的“妙手”,一针一线、一推一剪、一言一语地,温暖地传承着。
一直以来,浒墅关深入挖掘“银发资源”,鼓励和引导老同志老党员身体力行,深入社会一线,在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余热。
如今在浒墅关,“老娘舅工作室”“一家亲志愿服务队”“乐心民间丝竹队”……一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强化余热发挥,丰富群众生活,助力社区治理。当越来越多的“妙手工作室”在社区角落扎根,志愿服务的根系便深扎大地,生长出新时代最温暖坚韧的风景。(浒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