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谁能告诉我,香蕉皮应该扔进哪个颜色的桶?”7月10日上午十点,姑苏区平江街道观前社区文心书房里,暑托班的孩子们齐刷刷举起小手,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绿色!”这场由平江街道关工委,观前社区校外辅导站,社区党支部,巾帼志愿者共同精心策划开展的“文明伴我行,垃圾分类入心中”科普活动,就在这样热烈的互动中拉开帷幕。
卫生主任蔡铭杰深知要从“为什么”讲起,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把PPT第一页留给了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一张是垃圾围城的灰色天空,一张是分类后鸟语花香的社区小景。“如果垃圾不分类,我们的观前街就会被第一张图包围;如果分类做得好,就能一直像第二张图那么美。”一句“你们想住在哪里?”把孩子们的情绪瞬间点燃。 紧接着,他用“垃圾的旅行”动画短片把四色垃圾桶拟人化:红色桶是“有害勇士”,专门收废电池、过期药品;蓝色桶是“回收博士”,最爱纸箱、易拉罐;绿色桶是“厨余妈妈”,把果皮剩菜变成肥料;灰色桶是“其他大哥”,负责兜底。短短三分钟,复杂的分类逻辑被故事拆解,孩子们边看边记,笑声不断。
讲完原理,他把课堂搬进游戏,“分类飞行棋”游戏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在棋盘上,每格都印有垃圾图案或知识点,孩子掷骰子前进,答对才能继续。“原来粽叶不是厨余垃圾!”男孩小凡跳到“粽叶”格时惊呼。蔡铭杰顺势解释:“因为粽叶纤维粗,机器难以粉碎,要归到其他垃圾。”孩子们恍然大悟。
游戏结束,蔡铭杰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份特殊作业:每人领一张“家庭21天分类打卡表”,记录自己和爸爸妈妈每天投放垃圾的情况,集满21枚“环保章”就能兑换社区定制的“小小督导员”臂章。他还邀请物业经理、督导员现场“认领”孩子——接下来一个月,这些大人们将轮流在早晚高峰时段,指导孩子们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家庭习惯。 物业张经理感慨:“以前我们督导员苦口婆心,居民嫌啰嗦;现在孩子回家监督父母,家长反而主动问我们怎么分。”督导员蒋叔叔也笑着说:“今天早上已经有小朋友提醒我,‘阿姨,树叶不能混在厨余里’,听得我心里热乎。”
这次活动变成了一条“可持续”的环保链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什么?散场前,蔡铭杰请每位孩子在便利贴上写一句话贴在“环保心愿墙”。有的写“我要让家里的垃圾桶也穿上四色衣服”,有的画了一只地球抱着四色桶微笑。 活动结束时,蔡铭杰站在文心书房门口,看着孩子们把游戏卡片、便利贴小心收进书包,仿佛看到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正被悄悄带走。他相信,当这些种子在更多家庭、更多楼道、更多街巷生根发芽,观前社区的明天一定会像孩子们画的那样——天更蓝、水更清、街更净,文明之花香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