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点的姑苏城,薄雾还未散尽,平江街道观前商圈背街的承德里10号院已响起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绿白相间的清运车整齐列阵,10余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互相整理着着装,4名房管所技术人员则弯腰检查着铁铲、撬棍等工具 —— 这场针对卫生死角的歼灭战,在指挥员一声铿锵有力的 "开始" 声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墙面上斑驳的水泥印记记录着四十余年的风雨,楼道里斑驳的墙皮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由于地处商圈边缘,又长期缺乏专业物业管理,这里成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 "盲区"。墙角那片不足10平方米的空地,如今被居民随手丢弃的杂物彻底占据。废旧木板交错堆叠成不规则的 "城墙",褪色的沙发弹簧从破洞中倔强地探出,装修剩下的瓷砖、水泥袋像积木般堆到1.5米高,硬生生在院落中央筑起一座重约4吨的 "垃圾堡垒"。
入夏以来,苏州持续35℃以上的高温让这里成了 "麻烦制造机"。腐烂的织物散发着酸腐气息,混杂着雨水浸泡后发酵的霉味,在热浪中弥漫到整个院落。住在隔壁的张阿姨说,近半年来她从不敢开窗,"一到傍晚,苍蝇能在纱窗上排成队。"给居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早晨的清理现场,90后志愿者王磊的身影格外亮眼。这个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主动扛起了最累的搬运活。当他和同伴们喊着 "一、二、起" 的号子时,肌肉紧绷的手臂暴起清晰的青筋,20斤重的实木床板在合力中缓缓离地。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在下巴尖汇成水珠滴落,砸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晕开小小的湿痕,但他抹了把脸笑着说:"这比健身房练深蹲带劲多了!"
房管所工程师老陈则展现着老匠人的细致。他蹲在齐膝深的垃圾堆里,眼睛紧盯着地面,手中的铁钩像有了生命般灵活穿梭,精准勾出埋在深处的碎玻璃和生锈铁钉。"这些小东西最容易伤人,得一个个清干净。" 他时不时直起身捶捶腰,额头上的汗珠混着灰泥流成了 "花脸",却始终保持着不急不躁的节奏。
午后的阳光愈发毒辣,志愿者们的红马甲已被汗水浸透成深褐色。这时,60岁的李奶奶提着蓝色布兜出现在院门口,里面整齐码着二十多副手套和矿泉水。"孩子们歇歇再干,别中暑喽!" 她挨个给志愿者递水:"这些小伙子,真是能吃苦!" 李奶奶的举动无疑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工人们干的更加卖力,极大的加快了进程。
三个小时后,随着最后一车垃圾被清运离场,持续 一个上午的攻坚战终于告一段落。志愿者们瘫坐在台阶上,互相打趣着对方满身的灰尘,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眼前的景象已全然不同:昔日的 "垃圾堡垒" 消失无踪,裸露的地面及边缘用砖块压实,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柔软的 "垫子"。周边斑驳的墙壁被重新粉刷。整个墙角焕然一新。
夕阳西下时,志愿者们留下的脚印已被晚风拂去,但这场大扫除留下的痕迹却刻进了每个居民心里。从 "各扫门前雪" 到 "众人拾柴火焰高",承德里10号的蜕变,不仅是一次环境的革新,更是一场人心的凝聚。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进院落,那里正孕育着属于姑苏城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