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枕太湖、溯运河,千年文脉与科技产业交融,山水形胜与城市匠心共鸣。苏州高新区积极践行人文经济学理念,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创业与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
即日起,苏州高新区发布推出“人文经济 • 活力高新”专栏,带您探寻“产城人”融合的密码,看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芒,见证高新区以科技与人文为笔,雕琢兼具国际风范与江南韵味的活力城区。
![]()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苏州蚕桑文化公园
一起感受那些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老建筑
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在夏日的骄阳下,走进挂牌“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的苏州蚕桑文化公园大门,一种略带厚重的历史感迎面而来:树荫下,青青石子路,两座民国小楼静静伫立于道路两侧;门口右侧有一个小游园,山水、亭台、长廊点缀其中,将苏式园林的精致小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
如今,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公园,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更通过创新打造特色IP,让老建筑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区域文旅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
溯源历史,沉淀岁月记忆
苏州蚕桑文化公园是依托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旧址实施的文化再生工程,总占地面积49亩。项目通过对两处“三普文物”建筑,即西陵堂、催青楼的保护性开发与创新性利用,实现百年蚕桑文脉的当代传承。
![]()
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制丝实习场
时光之轴回转,这座学校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它是由史量才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历经岁月变迁,学校几经更名、迁址,至1958年更名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最终在1995年并入苏州大学,留下了这片充满故事的旧址。
1947年,为纪念郑辟疆校长任职30年的卓越贡献,蚕桑学校的师生们自发捐建了一座小型礼堂。最初提议命名为“紫卿堂”,但郑辟疆先生力辞,提议改名为“西陵堂”,以纪念蚕丝祖师西陵王母。西陵堂不仅是蚕桑学校的主建筑,更在1949年10月见证了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44名代表和19名列席人员在此共商大计,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
与西陵堂相邻的催青楼,又名绿叶楼,是一座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1922年,学校为生产优良蚕种设立蚕种部,催青楼便作为蚕校试验部用于孵化幼蚕。这座建筑见证了蚕桑科研的艰辛历程,是蚕桑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
此外,小游园以苏州传统园林为样板,结合现代工艺建造,简朴淡雅、清爽幽静的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时代,唤起了人们对校园的独特记忆。
传承延续,续写昔日辉煌
为了让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老建筑焕发生机,苏州蚕桑文化公园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开发。公园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将旧址打造成符合当代居民需求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
在功能布局上,公园不仅保留了老建筑的历史风貌,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的综合馆,还赋予了这些场馆新的功能。西陵堂修旧如旧,已恢复礼堂功能,催青楼里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小游园则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园里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
前不久,一场由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传统旗袍非遗传承人金毅主办的旗袍展在西陵堂顺利举办。展览共展出16件民国时期的老旗袍,或典雅华贵,或温婉含蓄——丝绸与锦缎等面料在光线下流转光泽,搭配精巧的花纹与刺绣,令这些旗袍仿佛穿越时空,绽放出历久弥新的流光溢彩。展厅一侧,民国时期用擦笔水彩技法绘制的旗袍仕女月份牌依然摩登靓丽,与之呼应的是另一侧陈列着的老旗袍制作工具,那些老式的熨斗和剪刀讲述着时间的流逝。
![]()
值得一提的是,金毅不仅用老旗袍赋能老建筑,还通过发起公益活动将蚕桑文化不断延续,为百姓造福。在浒墅关经开区鸿文社区,“乐业蚕桑间”家门口的非遗就业空间正吸引着辖区内困境未成年人家长、全职妈妈、失业求助者群体集聚,通过教授“手工花扣”“文创盘扣”“手工翘边”等技术,帮助她们实现“学成即上岗”一站式非遗就业。
![]()
就在西陵堂二楼的工作室里,金毅团队人员正在制作最新的文创产品,即用盘扣的方式展现古代青铜器——爵。此外,还即将推出用宋锦制作的知名IP——Labubu的服装。
创新焕新,融入现代生活
沿着公园小路继续前行,绕过郑辟疆铜像,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青绿色的草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这里有几个帐篷,还有一座文艺时尚的咖啡店——躺岛咖啡。如若在此“躺倒”片刻,品一杯醇香的咖啡,还能欣赏到货轮穿越南津桥,从大运河上缓缓驶过的景象。
![]()
苏州蚕桑文化公园的焕新,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作为公园的运营单位,江苏大阳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以“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节奏,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老建筑与新场景深度融合,让历史记忆“活”在当下,更“火”在当下。
去年3月至7月,公园举办“指尖上的春天”活动,汇聚了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文创等丰富商品,共计吸引约2.1万名游客。此外,还举办了“生命之境”系列展览,以织造技艺作为丝线,将远方串联,用不同的地方视角发掘那些远去的文化记忆。
![]()
夏夜,草坪化作音乐会“星光舞台”。年轻人席地而坐,举着荧光棒随节奏摇摆。躺岛露营咖啡屋正式挂牌后,推出“公园进行时”主题市集——白天,游客在林间体验飞盘、瑜伽;夜晚,大家帐篷下围炉煮茶、观星聊天。
![]()
![]()
![]()
今年春天,公园又举办“Let's park春日赏风季”活动,通过“好好玩”公园市集、迪卡侬友好户外快闪、林下音乐会等进一步丰富了活动内容。来到公园的每一位访客都成为共建者和参与者,文化和商业的活力同时迸发。
![]()
苏州蚕桑文化公园紧邻大运河浒墅关段,这里曾是明清漕运的“咽喉要道”,如今,运河的波光与公园的活力交相辉映,串联起包括蚕里街区等文旅景点在内的大运河文化带,两岸自然、人文资源交叠融合,再现了古代浒墅关繁荣景象。
![]()
![]()
![]()
▲由原船舶流量观测站改造成的小酒馆
未来,公园计划引入更加多元化的草坪音乐节和市集,结合各类演出、夜间露营、咖啡休闲等场景,强化“公园共建计划”的互动性,为青年群体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社交与文化消费的开放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