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浒墅关的草席承载着千年的匠心与智慧。如今,这份珍贵的非遗技艺正以全新的方式走进孩子们的视野。
在“非遗关席”研学活动中,亲子家庭沉浸式触摸历史的纹理,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指尖流转,为夏日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清凉与深意。
“原来草编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啊!”在草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施永赳研学课堂中,空气里飘散着淡淡的蔺草香气,施永赳娓娓道来草席技艺的沧桑变迁,孩子们不时发出惊叹。通过互动问答和研学探索卡,大家系统学习了草席从唐宋贡品到明清鼎盛的历史脉络。
![]()
随后,施永赳拿出席草向大家展示关席编织的流程和手法,边展示边指出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织席在浒墅关俗称“打席”,一个“打”字,道出了劳作的艰辛和极高的编织要求,关席之所以光滑平整、紧密结实,就在于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精细,不得半点马虎。小朋友们跃跃欲试,在掌握了传授的编织技法和窍门后,纷纷开启了席草编制初尝试。
转角处,草编与现代设计的碰撞让人眼前一亮——时尚鞋履、榻榻米靠垫等,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
从田间到指尖,孩子对非遗的认知从“课本知识”转化为“鲜活体验”,既增进亲子互动,也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更传递了“匠心坚守”的文化精神。
“关席”是浒墅关的一个文化标签,一种生活方式,它曾畅销各地,历史悠久,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更是被收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浒墅关强化非遗的保护传承力度,挖掘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模式,探索“非遗+文化”新的传承方式。
![]()
通过建设沉浸式席草文化馆,让传统工艺可感可触;推动技艺进校园、进社区,使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生活。此外,作为“山水田园‘趣’生活浒墅关研学+”系列的重要一环,草席研学活动是非遗传承的一个切口。该项目全年策划9场主题活动,以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非遗传承为主要核心出发点,引领辖区居民感受浒墅关悠久历史,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共同探索、学习、成长,打造传承项目,激发居民对生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浒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