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被誉为“园林之城”,有着“真山真水园中城”的城市格局。在姑苏这片富庶风雅之地,无数文人雅士想把自然山水搬进家中细细欣赏,进而催生出盆景这一学问。近日,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联合苏州城建博物馆,举办了以“当苏派盆景遇上百年古宅”为主题的苏派盆景讲解课程。
苏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艺术的重要流派,以“清秀古雅、意境深远”著称,蕴含着江南园林的审美精髓。本次课程特别邀请了苏派盆景技艺传承人王继强,沿着历史脉络,围绕园林艺术、人文成果等内容开展。最后,王老师用山石、绿植、苔藓等素材,现场制作了一件精巧的盆景作品,使居民与游客沉浸式体验了苏派盆景的制作过程。
本次讲座地点选在苏州城建博物馆。博物馆由卫道观前潘宅改建,本身就是一座“活着的园林”——砖雕、木构、庭院布局等古建元素,与盆景艺术的“缩龙成寸”形成天然呼应。走进苏州城建博物馆,只见歇山顶的构造古朴幽雅,海棠花窗优雅别致。窗外是随风摇动的翠竹和芭蕉,窗内青砖铺地,木制桌椅古色古香。居民与游客在这样古朴典雅的环境中学习,既能通过实物场景理解“盆景是立体的山水画”,又能感受“宅园一体”的江南生活美学。这种“环境即教材”的模式,让博物馆从静态的“藏品陈列地”转变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场”,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
王老师从“圜”字的含义讲起,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片;从宋徽宗用太湖石建造“生辰纲”,到米芾关于“瘦透漏皱”的名石赏鉴,自然间的山水意趣无穷,如何把无尽的自然之景浓缩为掌上山水呢?
元代苏州有位人称韫上人的僧人,擅长制作“些子景”,闻名遐迩。“些子”有微小之意,“些子景”即盆景,在方寸陶盆内巧妙地布置流水、山石、植物等,营造出或开阔、或幽深的自然景象。
盆景发展到明代,还出现了专门的理论专著。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有专门的“盆玩”篇,详细地论述了盆景地制作、赏析以及盆地配置,提出了不少对盆景创作赏析地经验和见解,是市民百姓接触盆景艺术的“教科书”。
在现场制作环节,先是在石盘里粘上疏密有致的滩石,摆出“一池三山”的造型,再顺着山势堆土成丘,栽上小巧玲珑的六月雪。为了还原大自然里湿漉漉的生态环境,王老师为盆景铺上青苔,浇透水,修建枝叶,还安插上小鹿摆件,如此一来,精致的苏派盆景就做成了。
本次讲座从“历代发展”梳理盆景艺术与文人精神的交融史,从“塑造手法”解析“一寸三弯”“以小见大”的技法密码,更通过“从零制作”的示范,让大家直观感受“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不仅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的展柜,更通过“手把手教学”实现活态传承,避免传统技艺因“曲高和寡”而断层。
历史街区社区党委书记刘娟表示,“社区文物荟萃,历史气息浓郁,拥有众多博物馆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社区将继续守护文化根脉,以具体的非遗技术为媒介,架起‘传统与现代’‘博物馆与社区’‘技艺与生活’的桥梁。它不仅让参与者掌握了一门手艺,更通过‘文化场景+专业传承+社区互动’的模式,让非遗技艺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人与社区的文化纽带。”
(历史街区社区 沈予雯6728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