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青灯村,迎来了一支支蓬勃的青春力量。近日,一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浒墅关青灯村,深入学习和传承省级草席编织非遗技艺,为青灯村的文化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青春遇见非遗,编织传承新篇章
青灯草席编织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承载着地方记忆和乡土智慧的活态文化艺术。然而,与许多传统技艺一样,它也面临着传承人群少、文创产品单一等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青灯村搭建村校共建平台,积极与多所高校对接,实现资源整合、青春共治、文化赋能。
![]()
活动中,7名大学生与孩子们一起向草席编织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从选草、晾晒,到编织手法、收边技巧,传承人手把手地教,学生们一丝不苟地学。经纬交错之间,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两代人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接力。住在村里的大学生张雪妍表示:“亲手触摸这些散发着清香的蔺草,感受指尖流淌的古老智慧,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和难忘的实践体验。”
直播赋能,开启非遗“云”上之旅
此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是巧妙地融入了数字化传播手段。大学生们发挥其熟悉网络、善于创新的优势,在编织活动现场、市集摊位前架起直播设备,将草席编织的学习过程、技艺细节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实时呈现给全国各地的网友。
![]()
镜头前,大学生们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解编织步骤,分享实践心得,与线上观众积极互动。直播不仅展示了非遗技艺的魅力,还带领观众“云”游览青灯村的乡村风貌,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线下学习+线上直播”的模式,打破了地域壁垒,让深藏于乡村的非遗技艺走上了“云端”,2场直播共吸引了1500余人次的观看与点赞,有效提升了青灯草席编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下一步,青灯村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动员假期返乡大学生、青年团干、新兴青年群体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行列,让青年成为“治理实干家”,帮助青年深度“嵌入”基层治理和文化创新,实现乡村振兴与促进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