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浒墅关阳山社区活动室内,68岁的王伯伯第一次尝试用语音指令操作手机,成功预约了社区医院的挂号服务。这样温暖的场景,正在社区悄然上演。面对老龄化率较高的现状,社区以“低门槛、重实用”为原则,通过盘活现有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老年居民搭建起通向数字生活的“暖心桥梁”。
家门口的“板凳课堂”
社区针对老年人“怕复杂、求实用”的特点,将智能教学融入日常场景。利用活动室、凉亭等公共空间开设“移动数字课堂”,将智能手机操作分解为“语音天气播报”“微信语音通话”“公交线路查询”等8个生活模块。社区工作人员自创“图片分步教学法”,将操作步骤印成彩色流程图,搭配放大版实体按键模型辅助练习。针对60岁以上老人,社区挖掘“年轻老人”潜力,组建“银龄帮帮团”提供“一对一”教学,手把手教会了12位老人使用日常生活缴费、购物和紧急呼叫功能。73岁的李阿姨笑着说:“原来手机买菜比菜场还方便,儿子再也不用担心我提重物了。”
记忆传承的“数字纽带”
社区用光影定格温情,让科技成为记录美好的载体。在“最美笑脸”公益行动中,青少年志愿者走家串户,用智能相机为老年居民拍摄生活,定格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瞬间。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还利用简易修图软件为居民修复老照片,并制作成电子相册供居民留存。在“阳山故事会”活动中,老人们口述的社区变迁史被录制成音频档案,生成专属二维码贴在社区文化墙上,社区通过技术关怀浸润着吴侬软语的温度。
如今,阳山社区的老人已自主发起“智能手机兴趣小组”,70岁的张爷爷甚至学会了用修图软件给孙辈制作生日贺卡。“银龄帮帮团”的徐师傅表示,“我们不用高大上的设备,但求把每项技术都扎进老人真实的生活需求里。”这份因地制宜的“数字关怀”,正让银发族在时代浪潮中稳稳前行。(朱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