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沙家浜,美景美食入梦长。9月14日下午,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大学、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赴沙家浜景区开展摄影采风活动。
同学们手持相机,穿梭在沙家浜的芦苇荡间、历史建筑内,用镜头捕捉着秋日的每一处浪漫。此次活动既加深了师生的相互交流,也扩大了沙家浜景区的影响力。
![]()
搭建沟通桥梁,感受中国风采
入秋的沙家浜,芦苇摇曳、鸟声长鸣。举目远眺,只见水波潋滟、水草丰茂,白鹭在空中翩翩起舞。
在探索沙家浜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生态自然空间变身创作来源,处处可见学生的踪影。刚来苏州求学不久的西浦学子Victoria Jensen和Sophie Henshaw在本次采风活动中收获满满。她们不仅用镜头捕捉了沙家浜的诸多美景,更深入探寻了苏州的文化底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们学习了如何用镜头表达细腻的情感,传达她们对这座城市的理解。
![]()
她们表示,景区中的“桥梁”独具匠心、充满特色,与英国的桥梁风格迥异,其建筑细节之处流露出浓郁的历史气息,使得她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她们期待将所学带回英国,与更多人分享苏州之美、中国之美。
“活动不仅能让国际学生更快融入西浦生活,还深度契合西浦“培育世界公民”的教育理念。通过组织多元背景学生参与沙家浜摄影采风,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更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引导学生在真实场域中关注本土文化。”西交利物浦大学龚宇老师表示。
加强校协联动,提高育人质效
此次采风活动的一大亮点便是苏州大学“夜校”成果的具象化体现。年纪最小的参与者杜沣桓小朋友备受瞩目。今年7岁的他虽然年纪小,但是摄影经验已累计3年。妈妈经常带他去苏州大学上课,是“夜校”的受益者。
“我很喜欢摄影,可以学到构图等很多拍摄技巧,也希望拍到美好的、不一样的东西给更多人看。”杜沣桓表示。
![]()
作为一项公益性质的课程,苏大“夜校”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夜校这一平台,不仅为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的途径,也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正规教育的人群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技能提升的各个方面,旨在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结业的摄影学员是苏大‘美育精神’的传播者,也是学员与学校共同回馈社会的缩影。他们让苏大夜校摄影课的价值不止停留在教会拍照,更变成了用镜头连接校园与社会、传递善意的桥梁,这也是我坚持组织活动最温暖的动力。”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摄影课主讲老师表示。
![]()
此次摄影采风活动也吸引了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的众多师生参与。据了解,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沙家浜的摄影采风活动。他们在沙家浜的各个角落寻找着独特的拍摄角度,有的聚焦在古老的建筑上,捕捉岁月留下的痕迹;有的则将镜头对准了当地的居民,记录下他们质朴的笑容和日常的生活场景。
“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一些技能、技术专业类社团活动,也打开了课堂以外新世界的大门。”苏州职业技术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范政表示。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当地故事
革命岁月里,芦苇荡交错密布的沙家浜是浴血奋战的战场。
时光流转,这里已蜕变成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胜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漫步沙家浜景区,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元素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景区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与绿色湿地资源深度交融,通过科学划分革命传统教育区、湿地保育区等功能板块,既坚守了红色教育的历史严肃性与内容专业性,又为自然生态摄影保留了原生态场景与创作空间。
![]()
“这次活动,我们让参与者拍摄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也安排了专业讲解讲述红色历史,使摄影创作与红色教育有机结合,让游客在欣赏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同时,活动的举办也为景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景区可以借此机会和高校、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进一步挖掘在地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播。”常熟市沙家浜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梦园表示。
她还透露,第26届沙家浜大闸蟹美食文化季活动将于9月21日开幕。届时,景区通过“戏曲家请就位”“艺术家请就位”等五大板块内容,为游客朋友呈现一场有吃、有玩、有体验的秋日盛宴。
![]()
未来,沙家浜将继续开展摄影采风等活动加强景区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推广,秉持“万物有戏”的品牌理念,持续推进“文旅+戏曲”“文旅+艺术”“文旅+美食”“文旅+研学”等多元融合发展路径。以沙家浜的红色文化为精神内核、自然生态为基底、传统民俗为特色,不断整合景区资源,打造更多“可沉浸、可参与、可传播”的文旅产品,为游客提供从“观光打卡”到“精神共鸣”的高品质文旅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