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州没有机场。然而,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苏州梅友机场”“苏州相耀机场”和“苏州赞吴机场”(谐音“苏州没有机场”“苏州想要机场”“苏州暂无机场”)的“热梗”。
虽然没有机场,但苏州的低空经济发展并未因此受限。在苏州,你既可以通过城市空中交通航线实现上海、无锡、南通、嘉兴等周边城市“半小时空中通勤”;也可以“云中漫步”,俯瞰太湖美景……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没有机场,苏州何以吸引全国低空经济发展要素齐聚于此?
首先看政策支持,苏州低空经济的发展规划、产业规模和政策红利堪比深圳。2024年以来,苏州相继制定了《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年)》《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明确低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低空经济项目的研发、建设和运营,激发市场活力。将无人机驾驶员、无人机测绘操控员等职业(工种)纳入高技能人才紧缺目录,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全国首单“低空运营管理责任保险”落地苏州,填补了国内低空经济运营责任保险领域的空白。
其次看相关数据,刚落幕的第三届低空(苏州)产业创新生态大会暨2025数字低空大会,吸引约1500位低空经济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政府机构人士参会、近400家单位参展、45个涉及低空应用场景等领域的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50亿元,并发布了多项最新成果。锚定“12345”低空经济发展体系,苏州先后认定7家苏州市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7家创新示范机构、50家低空经济领航企业及24家低空技术创新中心。同时,苏州积极搭建产业平台,先后成立低空经济产业标准化联盟、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10余个平台,有效促进了全链条资源整合。截至目前,苏州已获批空域63块,总面积2442平方千米,累计获批航线333条。
最后看现实成果,目前,苏州全市范围内已建成直升机和中大型无人机起降点143个,计划2025年建成起降点(地)200个。拥有全球最大的无人运输机、全球首款全域自主感知植保无人机、全国最大的空地一体城市全域巡检信息共享系统等多项开创性成果。仅2024年,全市新签约低空经济亿元以上项目169个,总投资高达861亿元。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集聚超过500家低空产业链企业(其中整机企业40余家),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全面覆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全链条。其中21家苏州企业主导或参与了74项标准研制工作。
从产业布局的起步较晚到发展态势的迅猛推进,苏州在低空经济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和苏州一个赛道的,是深圳、上海、广州、合肥,都是赫赫有名的“工业三巨头”城市、一线城市及知名风投城市。
归根结底,这样的自信,来源于“苏州制造”!
苏州,作为全国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的城市之一,已形成覆盖35个工业大类、513个小类的完整产业体系,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发展韧性。目前已形成或即将形成的四个万亿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和新能源)都和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同时,苏州“1030”产业体系致力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也为低空经济的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
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长三角区位优势,苏州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政策+场景+生态”的差异化突围。
苏州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持“规则先行、场景牵引、市场导向、技术保障、安全第一”的发展方针,全力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实现“低空”高飞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