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老宅里边吹晚风边听《梁祝》,这种感觉,电影院是给不了的。”家住严衙弄的居民钱惠英一边欣赏越剧一边赞叹道。昨晚,一场由苏州市总工会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定慧寺巷社区顾廷龙故居——如今的“百年程门中医”文化空间内举行。雨后微凉、灯影朦胧,居民们围坐于园林实景中,沉浸于越剧的婉转吟唱,也仿佛触摸到了一座古宅的全新生命力。
没有现代舞台,没有炫目灯光,来自吴中区青年越剧团的戏曲演员们依着古建的回廊、假山、花窗移步换景,观众坐在池塘对面或凭栏而立。他们先后表演了《梁祝·十八相送》《何文秀》《孔雀东南飞》等经典选段。唱腔清丽、表演细腻,尤其在雨后湿润微凉的空气里,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裹着江南的氤氲水汽,直抵人心。
“演员从角楼那边缓缓走出来,背景是古宅古树,那一刻,戏和景真的分不开了!”七旬戏迷周老伯举起手中相机 记录,连连称“这样的演出太有味道了”。这座为演出提供绝佳背景的顾廷龙故居,原是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顾廷龙的家族宅院,为清代江南民居风格,粉墙黛瓦、砖雕精细,是苏州古城内重要的文化遗存。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这处老宅被“百年程门中医”活化利用,赋予了新的文化生命。
“我们希望文化空间是‘活’的,”古宅负责人周玉云女士介绍,“今晚有越剧,平时也有中医义诊、养生沙龙、中药茶饮制作等活动,让老宅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程门”指的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陈莘农为代表的中医流派。陈莘农院士深耕中医及针灸领域,学术传承已逾百年,影响深远。如今,顾廷龙故居既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又融入了中医问诊、文化展览、研学体验等功能并对外开放,成为一座“可以走进来的文化遗产”。
这场由市总工会配送到定慧寺巷社区的演出,不仅是一次文化惠民实践,更是探索“古建活化”与“夜活力”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活动散场后,许多观众并未匆匆离去,而是信步走向附近的街区,去双塔市集点一碗绿豆汤,或是去定慧寺巷挑几件手作文创。“文化流量”正慢慢转化为“经济增量”。近年来,双塔街道着力打造夜间文化消费场景,通过挖掘老街、古宅、非遗等资源,推出“夜秀、夜娱、夜购”等多元业态。此次利用顾廷龙故居开展实景戏曲演出,正是以文化为引擎、拉动街区夜活力的新尝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有内涵、有温度的夜间文化活动,让苏州的夜晚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定慧寺巷社区负责人叶芸表示。夜风渐凉,戏已散场,但老宅的故事仍在继续。当传统文化遇见创新表达,当历史建筑遇见现代生活,苏州的古韵与新声,正在这样的夜晚奏出和谐的乐章。
通讯员:许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