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快看,这些圆圆的种子是红豆,这颗瓜子能长成向日葵!”在枫桥街道寒山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的“种子博物馆”里,7岁的康康踮起脚尖,指着一排排透明玻璃罐,兴奋地向妈妈介绍。眼前这个集科普、议事、手作、疗愈于一体的“宝藏空间”,几个月前还是一间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的阅览室。这一转变,源于“社情民意联络日”上居民的一句期待:“能不能给孩子们一个更懂他们的天地?”
近日,寒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原阅览室完成“华丽转身”,升级为功能复合的妇女儿童之家。在“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的推动下,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党员及“小小议事员”共同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一室多用、功能融合” 改造思路——既保留阅读功能,更精准对接妇女儿童需求,打造出这个广受好评的服务“新阵地”。
种子博物馆:共建共享的科普乐园
走进妇女儿童之家,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种子博物馆”。这个微型的“种子宝库”由社区工作人员与辖区青少年共同打造:透明容器中分类陈列五谷杂粮、果蔬籽、花卉种等近百种种子,每份标本配有名称与植株照片;墙上还展示着种子生长过程,直观又生动。
“最初我们只是希望改造闲置阅览室,为孩子们开辟一个绘本阅读区。”寒山社区党委书记介绍,没想到在协商中,代表们进一步提出创意构想——“能不能展示孩子们捡的树叶和果子?”“我家有保存多年的向日葵花盘,能捐过来!”“用种子讲故事,比看绘本更生动!”经过几轮讨论,打造种子博物馆的方案最终定了下来。
筹备期间,社区发起 “种子征集令”,邀请居民和孩子分享家中闲置种子;同时组织开展“种子贴画”“植趣磁贴”等活动,将成品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参与空间的打造。如今,这里成了社区科普“根据地”,暑期举办的自然科普主题活动总能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参与,居民王女士笑着说:“孩子在这能学知识、做手工,我们特别放心!”
多元功能区:手作疗愈的双重守护
从种子博物馆延伸,整个空间被划分为多个功能区。紧邻博物馆的“生活有艺思”手工作品展示区,五十余件作品格外亮眼—— 既有儿童绘画、彩蛋,也有亲子烧箔画、妈妈钩织的帽子,作品标注创作者,传递“生活处处有艺术”的理念。社区还计划定期更换主题展览,让墙壁也能“讲述”故事。今年暑期“七彩夏日”课堂孩子们的作品,更成了空间里的鲜活文化注脚。
靠窗的“阳光心灵驿站”则是另一处温暖角落:柔软的沙发、治愈系墙绘、情绪认知脸谱图搭配减压用具,氛围安静舒适。考虑到现代女性面临的家庭与工作双重压力,以及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烦恼,社区特意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来这里聊天之后,心情放松了很多,还学到了亲子沟通的技巧。” 居民李女士说,这里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
儿童议事角:童声童议助力社区治理
空间一角的儿童议事角十分贴心——配备了桌椅、“儿童议事厅”的手绘标识,这里成了孩子们表达想法的专属天地。改造初期,社区通过协商平台邀请孩子参与规划,当听到“想要一个能说话的地方”的诉求后,立刻将儿童议事角纳入设计方案。
如今,这里定期举办“小小议事员”活动,孩子们围绕“种子博物馆想加什么展品”“亲子活动做什么”等话题建言,每一条建议都被认真记录,符合实际的纳入社区工作安排。“我的意见被听到,特别有成就感!”小学生轩轩自豪地说。
从一粒种子到一座乐园,从“成人主导”到“儿童优先”,寒山社区以“微改造”助力“大民生”,让“儿童友好”成为社区温暖而坚实的底色。作为寒山社区年度“书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儿童之家的升级不仅激活了闲置空间、提升了服务能级,更成了凝聚居民共识、优化社区治理的生动例子。下一步,社区将持续优化空间利用、深化妇女儿童服务内涵,让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理念生根发芽、向阳花开。(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