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初显的9月4日,娄江社区联合区人社、红十字志愿者为莘莘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垃圾分类,青春同行”主题知识讲座。此次活动旨在将绿色环保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心田,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普及与互动实践,有效提升在校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与实操能力,助力培养新一代负责任的环境公民,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青春力量。
讲座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正式拉开帷幕。娄江社区网格员叶澜并未以枯燥的理论说教开场,而是首先通过一组震撼的视觉图片和一段发人深省的短片,直观展示了当前“垃圾围城”的严峻挑战以及不当处理方式对自然环境、野生动物乃至人类健康造成的深远危害。这一幕幕真实的画面迅速抓住了所有学生的心,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绝非小事,而是关乎可持续发展、关乎地球未来的紧迫行动。
随后,讲座进入核心知识讲解环节。叶澜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清晰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动画图示,详细解读了当前生活垃圾的“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她讲师强调了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可回收物的经济与环境价值,教会同学们如何识别可回收标志,并提醒投放前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污染。针对电池、荧光灯管、过期药品、废油漆桶等有害垃圾,叶澜重点讲解了其若随意丢弃可能带来的土壤、水源长期性污染风险,明确了安全投放的必要性。就日常生活中产生最多的厨余垃圾,叶澜不仅介绍了如何正确区分和投放,更引申了“光盘行动”、家庭厨余堆肥等源头减量理念,鼓励同学们从小事做起。
为了让抽象的分类标准变得具体可感,讲座设置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快问快答”、“垃圾卡片分类小游戏”等点燃了全场热情。同学们踊跃举手,争相上台实践,将代表不同垃圾的卡片投入对应的迷你垃圾桶模型中。在欢声笑语和偶尔的争论中,知识得到了最好的巩固。叶澜对常见误区,如“大骨头属于厨余吗?”“塑料袋是否可回收?”等进行了现场纠偏和详细解释,令同学们茅塞顿开。
此外,讲座还延伸介绍了垃圾分类后的处理流程——可回收物如何被分拣再利用,厨余垃圾如何经过生化处理转化为肥料或沼气,有害垃圾如何得到专业的安全处置,其他垃圾如何进行焚烧发电或卫生填埋。这一完整的链条展示,让学生们明白了自己前端分类的举手之劳,对于后端处理乃至整个资源循环系统的高效运转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娄江社区党委书记金晓娟表示:“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环保意识与习惯将决定我们未来的环境质量。选择在新学期初举办此次活动,就是希望从校园起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我们将持续开展此类环保教育活动,将其作为社区常态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娄江社区“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不仅是一堂知识传授课,更是一次成功的环保动员。它成功地将绿色发展理念精准送达青少年群体,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为推动全社会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通讯员 王欣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