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枫桥街道马浜社区,倪秋珍是居民群众熟悉又倍感亲切的名字。退休后,倪秋珍没有选择清闲度日,而是带着对家园的热爱投身志愿服务。无论是传承民俗文化、守护儿童成长,还是弘扬优良家风、助力社区发展,她都用行动诠释着“银发先锋”的担当,成为邻里间传递温暖的“活名片”。
巧手匠心,她是民俗传承的“掌灯人”
倪秋珍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巧手阿姨”,尤其对传统民俗文化情有独钟。她是社区“节气厨房”的“民星”导师,清明制青团、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冬至包汤圆……每当传统节日临近,总能看到她手把手教居民群众和孩子们的身影。
除了传统美食,倪秋珍也积极传承“老手艺”。她亲手绣制苏绣作品送到社区,细腻的针脚勾勒出绵长情谊,飞针走线间,不仅绣出了精美的图案,更绣出了一份对传承非遗技艺的赤诚之心。这份心意得到了社区党委的积极回应,以此为契机,社区党委精心构思,在社区大厅开辟了一处专门的“非遗文化角”。焕然一新的角落,成了展示居民巧思与传承的窗口,倪秋珍的苏绣作品与其他居民创作的竹编、剪纸、编织等各类手工艺品纷纷在此陈列。倪秋珍还会在文化角不定期分享苏绣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的好,大家要一起学、一起做,才能让传统技艺传得更远。”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童心慧眼,她是儿童未来的“守护者”
“下一代是祖国的未来,能为孩子们多做一点就多添一份力。”倪秋珍把对儿童的关爱融入日常,自发参与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让温暖从“小家”延伸到“大家”。
她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创意手工制作、绿植科普、传统文化宣传等课余活动中,也常常与孩子们沟通谈心,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一次日常散步时,她发现马浜花园北区文体广场人流量大,是居民遛娃、孩子玩耍的主要场所,但因建造时间早,没有适合儿童的游乐设施。倪秋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这一情况,社区党委高度重视,迅速召开“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召集物业、施工单位、居民代表等多方讨论,最终决定利用广场旁的闲置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如今,改造后的儿童友好广场增设了摇摇椅、跷跷板等游乐设施,也铺设了防摔步道,孩子们有了安全的玩乐天地,家长周女士提起这事说道:“多亏了倪阿姨,替我们家长想到了心坎里!”
热心志愿,她是家风引领的“先行者”
在邻里眼中,倪秋珍是个“闲不住”的人,她总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居民诉求,用实际行动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让家门口的生活越来越顺心。
社区推进智慧直饮水站建设时,倪秋珍积极参与居民座谈会,把邻居们对“饮水安全”“价格实惠”的期待一一反馈给社区,并加入社区协商议事队伍,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优化社区服务、提升生活品质;当发现特扶对象徐阿姨独自坐着无所适从,她便拉着徐阿姨的手跳起舞来,鼓励徐阿姨敞开心扉、积极生活;社区组织居民学习八段锦,不慎摔伤腿的她一边带动居民群众参与进来,一边坐在一旁跟着老师学手部动作,打算康复后教给其他老人……
在她的言传身教和积极带动下,她的女儿积极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和传统文化推广、外孙利用假期在社区暑托班担任志愿者服务辖区儿童,连她的亲家也深受感染,加入到关爱儿童的行列中。志愿服务成了这个家庭的共同选择,倪秋珍以热忱“燃”起志愿热潮,带动了更多家庭为美好家园建设添砖加瓦,志愿微光星星点点地活跃在马浜社区。
退休后的倪秋珍始终步履不停,以一颗不老的“匠心”“童心”和“热心”持续发光发热。她是文化传承的“点灯人”,是儿童友好的“筑梦者”,是家风志愿的“引路人”,她用爱与责任“绣”出的别样精彩。在近期的马浜社区志愿服务惠民集市上,倪秋珍因在社区服务中的突出表现获评“优秀巾帼志愿者”,面对荣誉,她只是谦虚地说:“社区是大家的家,家里的事就得我们一起操心。”(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