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掠过南禅寺的飞檐,当波拂过清名桥的石墩,梁溪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诉说:那些新旧交织的地标、世代相传的地名、巷陌深处的传说……以山为脊、以水为脉,将千年故事写进砖瓦,把人间温情融进街巷。
梁溪,这座充满温情和水的老城厢,得山水之灵气,集璀璨之文化。山在城中,城在河畔,运河穿城而过,文脉源远流长。惠山古镇、东林书院、清名桥、南禅寺,古色古香;寄畅园、天下第二泉,闻名遐迩。
城市可阅读,建筑会说话。从今天起,“行走梁溪·读懂无锡”读城行动系列活动开启,将以“读城·阅筑” 追溯建筑的时光足迹,以“读城·寻名” 唤醒街巷地名的记忆,以“读城·守艺”重拾老字号的手艺智慧。
我们邀您一同翻开这本厚重的“梁溪之书”:读梁溪的山、梁溪的水,读这里流淌的历史人文,读这里交织的昨天与今天。让我们在行走中感受这座百年工商名城的独特魅力,于感悟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共赴美好的未来。
本期推送“读城·阅筑”——这座桥,有龙的足迹。
梁溪区作为无锡的老城厢
大运河穿城而过,环城而过
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
湖泊河流星罗棋布
![]()
有河就有桥
大大小小的桥梁
织起了密密麻麻的交通网络
桥拉近了生活的距离
也留下了岁月的记忆
述说着城市故事
也演绎着一则则动人佳话
迎龙桥位于无锡市梁溪区惠山街道棚下街南端外环河上,地处梁溪河与古运河的交汇处,桥长23.5米,宽2.9米,高约7米,跨径4.8米,是一座造型别致的江南古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迄今已历经280多年的风风雨雨...... 2003年,迎龙桥被列为第四批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
迎龙桥原为青石建成,晚清时邑人邹文锦重修时改用花岗岩,但仍嵌入部分原来的青石板。因为汛期此处水流湍急,造桥工匠特意在桥墩两侧各开一个方形泄水孔,用于解决汛期积水问题,形成独特的三孔单拱石桥,这在江南地区的古桥中非常独特。
![]()
关于迎龙桥桥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无锡古运河的龙舟竞渡以这里为终点,遂有“迎龙”之名。一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无锡,从这里去城中游览,地方官员在此跪迎,故名“迎龙”。
![]()
地处运河与梁溪河的交汇处,无锡旧城的水关也设在此处。这里河道纵横,棚下街、鱼行街一带商铺鳞次栉比,几座小桥又把街巷串联在一起。每年中秋傍晚,附近居民吃罢八月半晚饭,出门赏夜景,有走三桥、看月亮的习俗。后来, “迎龙观月”便成为无锡城中的一景。
![]()
迎龙桥与无锡荣氏家族的渊源深厚。
迎龙桥是无锡老城厢通往外城的重要通道,这里水陆交通通畅便捷,人流密集。荣氏兄弟正是看中这一点,才把创办的第一家面粉厂——茂新面粉厂选址确定在迎龙桥附近。在茂新面粉厂的选址过程中,荣德生先后踏勘了周山浜、蓉湖庄等处,都觉得地形不太合意。后来来到迎龙桥附近区域的西水墩,这里与商市繁盛的北塘有运河相接,又扼守通往太湖的梁溪河要冲,不觉眼前一亮,最终把厂址选定在了西水墩的旁边。
![]()
1914年,荣德生出资修建无锡第一条近郊公路——开原路,公路的起点就是迎龙桥(终点荣氏梅园)。荣氏兄弟与人集资创办开原电灯公司,又在迎龙桥堍设立总配电所。后来,振新纱厂、申新三厂,选址均在迎龙桥附近区域。
1932年,荣宗敬夫妇六十双寿,在梅园、锦园设筵席庆寿,招待各方来宾,盛况空前。最重要的两处城中接待站,一处为火车站,一处即在迎龙桥,也是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
新中国成立后,以迎龙桥命名的街道迎龙桥街道于1955年6月成立。2021年,根据无锡市梁溪区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的安排,迎龙桥街道被撤销,迎龙桥街道与原惠山街道合并设立了新的惠山街道。
如今,直接以“迎龙桥”命名的街道已撤销,但迎龙桥作为古桥还在,还保留着许多以“迎龙桥”命名的道路和单位,比如,迎龙路、迎龙桥派出所、迎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曾经的胜景“迎龙观月”,目前已成为无锡一高端楼盘的名称。
![]()
“迎龙桥”作为古桥、地名和文化符号,蕴含着无锡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依然留存在城市记忆中,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