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亲眼看到双面绣是怎么绣出来的了,我圆梦了!”“原本以为和十字绣一样简单,现场绣了两针才发现,苏绣真的好精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智慧教室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十余个木制绣架,学生们跟随老师的指导,勾勒出灵动纹样,言语间满是对苏绣这项非遗技艺的惊叹。
![]()
如今,在苏州高新区的校园里
从传统体验到科技赋能
从单一技艺到多元非遗
从中小学到高校
“非遗进校园”正以丰富多样的形态
让千年文脉在青春校园里焕发新生
从“走近”到“走进”
苏绣扎根校园,织就文化认同
作为苏州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苏绣是高新区“非遗进校园”的先行者。2023年3月“文韵最江南 盛世南雍传”苏州文化周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携《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率先走进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从基础针法教学到苏绣作品鉴赏,再到穿针引线,带领师生通过指尖触碰苏绣的细腻与雅致。
![]()
就是这样一场“初相遇”点燃了南大学子对苏绣的热情,也为后续课程落地埋下伏笔。同年9月,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推出的非遗文化公共课程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主讲的《当代苏绣艺术传承与创新》成为首批核心公共选修课,上课名额要“拼手速”成为常态。
![]()
“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极具感染力,我们希望通过课程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苏州、了解苏州,深化对在地文化的理解。”南京大学本科生院苏州校区办公室主任潘柏说道。
非遗苏绣的种子同样在中小学的土壤里遍地开花。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附属镇湖小学成立“苏绣文化少儿研究院”,校本教材《绣中奇葩》获苏州市一等奖,“绣出童真:苏绣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成功立项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项目。东渚实验小学校的《一根蚕丝的艺术生命之路》,从全球8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中国区最佳项目并亮相国际峰会。

目前全区已有30多个中小学刺绣社团,聘请卢福英、姚红英、沈德龙等苏绣大师授课,涌现出苏科外附属镇湖小学、科技城实小等一批苏绣特色文化学校,让更多孩子触摸苏绣之美。
从“传统”到“数智”
科技赋能创新,激发非遗活力
当非遗遇上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艺术魅力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然而设计周期长、成本高、图案同质化等共性问题往往成为制约苏绣拓展市场的核心瓶颈。
![]()
2024年,苏州高新区与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再度携手,以“AI苏州XIU青春”苏州文化周为契机,将目光投向科技赋能非遗的创新领域。
![]()
南京大学苏绣数智传承创新实验室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收集与拍摄了2300余张馆藏苏绣照片,纹样涵盖五代十国至明清时期,覆盖花木、动物、器物等六大类别,经几何校正、单体标注、图文关联构建起高质量数据集,为AI训练筑牢基础。再结合先进的生成模型,通过“技术+艺术”的融合,生成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创新的苏绣图案。
![]()
![]()
![]()
![]()
▲由大模型生成的苏绣纹样
这种AI生成的多元图案,突破了扇面、荷包等传统载体,为苏绣产业提升设计创新力提供了解决方案,让千年苏绣在物用场景中重新焕发生机。实验室项目负责人霍静介绍道,“我们实验室集合数字人文、工艺美术、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专家,就是想通过数智技术为苏绣传承打开新窗口。”
从“一艺”到“多艺”
非遗百花齐放,厚植文化根基
苏绣的绽放只是开端,在高新区的校园里,更多非遗正“各美其美”,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生动图景。
今年7月,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文达校区“乐业蚕桑间”项目隆重启幕,为浒墅关本土蚕桑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项目特邀非遗传承人金毅,带领学员走进图书馆开启非遗盘扣第一课,丝线缠绕间,传统技艺的温度悄然传递。该项目不仅面向学生开展教学,还孵化社区再就业女性、培育在校青年教师,构建“学生-教师-社区”传承梯队,让旗袍盘扣既“活”在校园,又“火”在社区。
![]()
枫桥实验小学深耕市级非遗评弹丽调十余年,自2006年起便组建“小徐丽仙”弹词社团、“小苏州”评话社团,打造“姑苏雅韵”评弹馆。十余年匠心培育下,“小丽仙班”屡屡站上国家、省市区各级舞台,斩获数十项荣誉,一批又一批评弹新苗成长起来,吴侬软语的婉转唱腔在校园久久回荡。
![]()
苏州市浒墅关中心小学校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积极进行篆刻特色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开设“墨雅印社”,编写专属教程,把篆刻纳入三至五年级校本课程。每周,孩子们走进篆刻教室,学习选石、画稿、上稿、用刀、翎印,从简单线条解锁金石奥秘。学校还打通学科边界,语文课讲解汉字演变与篆刻关联,美术课开展篆刻主题创作,信息技术课指导用电脑设计印章图案。“墨雅印社”获评江苏省优秀社团,“篆刻学文化,刀锋走人生”项目被确定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
![]()
一针落,江南风骨尽显
一线引,千年文脉相承
苏州高新区以“非遗进校园”为纽带,让传统文化从课堂延伸至生活,从传承走向创新。当年轻一代在穿针引线、婉转吟唱、金石镌刻中触摸文化根脉,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更让地域文化的基因在代代相续中愈发鲜活。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谈,正为高新区校园绘就独特的文化底色,也为新时代非遗“活态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