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那只白鹭展翅掠过湖面啦!” 秋日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清风拂过芦苇荡,湖水泛起粼粼波光。一道白色弧线刚划过天空,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乐星校区)的15名六年级学生便齐刷刷举起望远镜,小脸上满是惊喜。这正是他们走出课堂、邂逅“飞羽精灵”,探索生物多样性的生动一幕。
![]()
不久前
孩子们刚在观鸟科普讲座中汲取知识
从鸟类特征到湿地生态
理论的种子早已悄悄萌芽
近日
他们带着望远镜和调研笔记走进湿地
在真实环境中完成生物多样性实践
本次活动既是苏州高新区
首届校园生物多样性课题调研的户外实践
也是六五环境日宣传的深度延伸
![]()
望远镜里的 “自然课”
从识鸟到听鸟,沉浸式触摸生命之美
“老师,那只黑色的是乌鸦吗?”“快听!这是什么鸟的叫声?”一进入湿地公园,孩子们瞬间变成了“提问小达人”,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来。湿地老师从最基础的辨识技巧开始耐心讲解:“大家注意,乌鸫和乌鸦虽然都是黑色,但乌鸫的嘴是黄色的,体型也更小一些……”孩子们一边聆听,一边认真记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登上观鸟塔后,孩子们的“实践课”更热闹了。双筒望远镜的视野里,原本模糊的小黑点渐渐清晰:小䴙䴘在水面灵活地“踩水”,尾羽划过一圈圈涟漪,原来是在捕食鱼虾;黑水鸡顶着鲜红的嘴,从芦苇丛里探出头,警惕地打量着这群“小观察员”;远处的草地上,环颈雉拖着长尾羽悠闲踱步,偶尔低头啄食草籽;高空里,雁鹰展开翅膀盘旋,目光紧盯着湖面的动静……
“哇,看得好清楚!黑水鸡的嘴巴真鲜艳!”“快看那边,白鹭走路好优雅!”切换到高倍单筒望远镜时,孩子们更是发出阵阵惊叹。活动现场,湿地老师还引导孩子们闭眼倾听鸟类的鸣叫,学习通过声音辨识不同物种。“原来每只鸟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一位同学感慨道。
一个多小时的观鸟,孩子们的调研本上早已写满记录、画满草图。有小䴙䴘的“水上捕食图”,有黑水鸡的“红嘴特写”,还有不同鸟叫的“声音笔记”。这场从科普讲堂到湿地现场的实践,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观鸟之旅”,更是一次与生命的深度对话。
当孩子们学会用望远镜发现生命之美、用耳朵聆听自然之声、用心灵理解生态之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便不再抽象,它会像一颗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守护自然的绿荫。
不止于观鸟
太湖湿地的生态密码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能成为孩子们的 “自然课堂”,绝非偶然。这里不仅是苏州重要的生态湿地,更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宝库”。
据苏州高新区最新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报告,截至2024年12月,园内已记录野生鸟类19目55科177种,占全市鸟类物种数的43.7%。
2024年,这里一次性新增10种鸟种记录,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耳鸮、游隼,以及世界近危物种凤头麦鸡均在列。如今,园内已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2种、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64种。
这份亮眼的 “生态答卷”,源于苏州高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持续发力。近年来,全区系统开展全类群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搭建本土生物信息数据库,为物种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2024年落成的 “生物多样性观测站” 更引入 “黑科技”,高清红外摄像头搭配人工智能影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鸟类的智能识别观测以及记录分析,为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监测与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