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大代表风采】朱建秋:鞋尖有泥土 心中有民情)
代表名片
朱建秋,昆山市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淀山湖镇民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深耕农业领域多年。朱建秋始终扎根田间地头,提出多条议案建议,推动农业政策优化、民生服务升级,用“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间的“连心桥”。
▲朱建秋(右)
“人大代表不是挂名的荣誉,是要把农民的心声揣在兜里、把问题落在实处的‘代言人’。”朱建秋的这句话,藏在他沾满泥土的鞋尖上,写在遍布村巷的走访笔记里。
2016年,朱建秋投身淀山湖镇农办工作,2025年,他接过了民和村党总支书记的担子。他坦言,无需刻意平衡工作与履职——田间的垄沟就是调研现场,塘口的闲谈就能收集民意,农户的诉求就是履职方向。
这种“沉浸式履职”,让朱建秋对“三农”的痛点和难点有了最直观的感知。担任淀山湖镇农办副主任时,他发现村级集体农场被纳入镇级考核后,出现农田补贴发放不合理、财务做账烦琐等问题。“考核指标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反而成了负担。”经过两个月的走访核实,朱建秋牵头提出“关于取消全市村级集体农场纳入镇级考核的建议”,详细列明考核机制与生产实际的矛盾。这份带着泥土温度的建议被市人大采纳实行后,不仅理顺了补贴发放流程,更让村级农场得以按农业规律自主经营。
“村里老人多,去镇卫生院看病要走半小时,太不方便了。”2025年5月,刚上任民和村党总支书记的朱建秋在入户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条高频诉求。他当即带着村干部对接淀山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复沟通场地、人员配置等细节,仅用半个月就促成“民和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挂牌成立。如今,工作室里每周都有医生坐诊,测血压、开处方、健康咨询等服务一应俱全。78岁的村民张阿婆是这里的常客。她说:“以前感冒发烧都要麻烦子女送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朱书记办了件大实事!”同时,朱建秋还深化党群服务点坐班制度,每周召开例会梳理村民诉求,实行“分组包干、季度全覆盖”走访;牵头打造“昆小和”金融助农服务站,让金融资源直达农户和农业企业,解决生产资金难题。
2020年,大闸蟹售卖季的一幕,至今仍刻在朱建秋的脑海里。当时,秋尚品水产养殖公司的临时生产大棚被认定为违建并进行拆除,业主夫妇只能含泪在路边打包大闸蟹,因昼夜温差大而损失惨重,在场的执法人员都为之动容。“农业生产离不开设施用房,但合规用地也是必须的。”了解相关情况后,朱建秋立刻着手调研全市农业设施用地现状,最终提出“关于进一步保障农业设施用地的建议”,为类似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的后顾之忧。
履职期间,朱建秋累计提出了1条议案、4条建议,每一条都紧扣“三农”发展与群众需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朱建秋的办公桌上,这句座右铭格外醒目。在农业一线多年,他见过农户因生产受挫而急躁,也遇过群众因政策不解而抱怨,但他始终以耐心化解矛盾。“农民不容易,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谈及未来,朱建秋的规划清晰而务实:“首先要把入户走访做扎实,做到全年全覆盖,不让任何一个诉求被遗漏。”他计划结合民和村实际,提出“发展乡村特色种植产业”的建议;深化金融助农、医疗便民等服务,让村民的幸福感更可感、更持久。
从田埂上的农业干部到村头的“当家人”,再到群众信赖的人大代表,朱建秋的身份虽在变,但“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他就像田埂上的一株稻穗,扎根泥土、俯身群众,用实干与坚守,诠释着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也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民心间悄然生长。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吴磊
供图 | 吴磊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