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承担着社会服务和社区生活双重功能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老人、孩子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邻里交流、增进感情的主阵地。枫桥街道马浜社区作为大型动迁安置小区,存在着公共活动空间短缺、配套设施老旧、功能较为匮乏的治理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成为社区做好居民服务工作的必答题。
近日,马浜社区坚持问题导向和解题思维,从“小”处入手、在“微”上发力,通过精准对接需求、盘活闲置空间,做好“螺丝壳里做道场”文章,以“空间重塑”为突破口,将两处社区公共空间成功升级为功能复合的“幸福载体”,在社区方寸之地精绣幸福画卷。
![]()
![]()
![]()
位于马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一处空间,原来是图书阅览室,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如今,这里已经完成“华丽转身”,升级成为“一室多用、功能集成、多元融合”的综合活动室,既是共享客厅,又是学习课堂,也是妇女儿童之家。社区通过社情民意联系日收集到居民的诉求后,借助“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这个平台,召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青少年儿童等多方力量集思广益,共同出谋划策,打造出这个广受好评的“幸福微空间”。
这处活动室虽然不大,但充满着温馨和巧思,成为了一个集党群活动、便民服务、协商议事、文化服务、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幸福基地”。“1厅4区”的功能分区,满足了居民的多元需求。一整面墙打造了书架,这里是安静的“图书阅览区”,红色书籍、经典文学、科普图书……让居民沉浸在书香中,汲取着知识养分;“手工体验区”则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做月饼、包粽子、绘漆扇……丰富多彩的各种参与类活动,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情感;“作品展示区”则是一个小小博物馆,居民完成的手工成品在展架上一一陈列,既留住了劳动的瞬间,又传播了美的力量;“观影活动区”配备了大屏幕一体机、桌椅和磁性白板,成为了居民观影、理论宣讲、互动活动的好去处;“儿童议事厅”则让儿童有效参与到了社区治理中,社区定期组织“小骏马”儿童观察团开展“小小议事员”活动,孩子们围绕“如何新建儿童友好广场”“多彩墙绘上要画些什么内容”等议题积极贡献童言童智,助力社区治理和儿童发展“双向奔赴”。“来这里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后,收获很多技能和朋友,孩子们也特别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居民王女士说,这里是社区和居民交流互动的“幸福基地”。
与此同时,在马浜花园西区的一处闲置空地,另一场“变形记”正在温馨上演。面对增设健身器材的群众呼声,马浜社区积极链接相关资源,组织多方力量开展“破解健身难·共筑健康家”主题协商议事会,大家围绕健身器材选址、增设数量、日常管理等细节进行商议,确定结合空间大小新增9组健身器材,打造全新的健身广场。如今,全新的健身器材已经安装到位,同步铺设了防滑的环保草坪,既保障了使用安全又提升了广场颜值。昔日闲置破旧的空地,如今变成了全龄共享的“活力空间”。“我们锻炼身体更方便了,老年人能在一起说说话,小朋友们也有玩的地方,社区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居民周阿姨带着自己的小孙儿在此健身玩耍,与邻居们开心地交谈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马浜社区通过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共享空间”,通过空间功能重组外延、服务模式创新与多方协同治理,实现社区公共空间向多功能复合型服务枢纽转型,满足全年龄段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接下来,马浜社区将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延伸服务触角,精心打造更多“小而精、美而实”的公共空间,不断优化“空间+服务”双循环机制,让每一个细微改变都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生动注脚。(何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