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水韵江苏 太湖揽胜”马山线和苏州东山线两条新航线试航。
“太湖鼋头渚—灵山胜境” 马山线
“无锡管社山庄—苏州东山” 东山线
![]()
其中“太湖鼋头渚-灵山胜境” 马山线,从鼋头渚码头发船,全程25公里、1.5小时的航程里,能把鼋头渚的湖光山色、三国水浒城的江湖豪情、灵山胜境的禅意氛围一次性尽收眼底。而在这条航线的终点——灵山脚下的灵湖码头,也悄然成为游客触摸太湖历史与未来的“水岸客厅”。
![]()
![]()
01从芦苇荡到梦想起航
你或许想不到,这个如今充满现代文旅气息的码头,在数十年前,曾经还是太湖边的一片芦苇荡。早年间,这里是太湖生态维护的重要一环——每年都有大量鱼苗从这里投放湖中,守护着太湖的生态平衡。这里,曾是太湖生命力的“呼吸口”。
![]()
时间的车轮滚到20世纪90年代,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随着“太湖山水城,东方神仙岛”的蓝图徐徐展开。马山这座太湖中的半岛,开始从传统农业区向旅游度假区转型。灵湖码头也在这片芦苇荡中初现雏形。
有意思的是,灵湖码头与太湖游船的缘分,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埋下伏笔。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里曾短暂开通了从鼋头渚至马山的游览航线,尽管仅运行一年左右便因多种原因沉寂,却为今日的“太湖揽胜”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
![]()
![]()
![]()
02七里堤的华丽转身
而真正见证并推动码头发展的,是它身后那条七里堤。
七里堤,不仅是马山人的“生命堤”,更是一条“风景线”。1932年初冬筑成的这条土堤,历时八月,筑起东起火石岭、西至战鼓墩的七里土堤——这也是马山历史上第一条防洪堤。它阻湖水于外,护百姓于内,成为马山发展的基石。
![]()
而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七里堤迎来“华丽转身”。如今的它,有了一个更诗意的名字——七里风光堤。5.3公里的岸线,串联起太湖的波光与山色。而最近,一场“微改造”正让这条老堤焕发新颜——着力打造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的慢行系统,甚至还新增了3公里数字跑道、AI采集器等智能设施,让传统堤岸焕发科技感与年轻力。
![]()
效果图
03从停泊点到文旅枢纽
而灵湖码头,正是这场升级中“点睛之笔”。
改造后的它,将不再只是一个船来船往的停靠点,而是融合观景、休憩、运动、集散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林下露营区、智能储物柜、环保卫生间……细节处处透露着贴心与品质。码头与月亮湾度假区之间的香樟林也将被巧妙利用,形成一片“轻露营区”,成为市民周末微度假的热门选择。
![]()
效果图
二十余载春秋流转,如今这条航线以全新的面貌“重回”太湖,灵湖码头成为了“太湖揽胜”航线马山线的终点站。一条航线,串起太湖的多元面孔。
![]()
![]()
游客从这里下船,便能直达灵山胜境,感受禅意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一条航线,串联起的不仅是景点,更是“交通+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而灵湖码头,正是这趟水上之旅的“收官之笔”,也让“交通+文旅”的融合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
![]()
更值得一说的是,灵湖码头所在的“双堤区域”(十里明珠堤+七里风光堤)已形成一条约30公里的文旅消费“金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户外俱乐部等产业联动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在这里不再是口号。
![]()
![]()
从芦苇荡到文旅枢纽,从短暂试航到成熟航线——灵湖码头的变迁,正是度假区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见证过太湖的原始之美,承载过早期的游览梦想,如今终于等来了航线重启、梦想成真的时刻。它不只是一个码头,更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看见的是太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果说太湖是一本打开的书,那灵湖码头,就是其中最动人的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