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随着最后一柄藤椅在管家园稳妥安置,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的“椅”旧换新为民服务项目顺利完成。社区内大街小巷的24个点位共添置了8张坚固耐用的长椅、40把雅致藤椅及2张实用方桌,悄然间显著提升了街区的居住环境和旅游体验。
事情源于社区网格员沈金萍阿姨在日常走访中的细心观察。在平江路垂直的胡厢使巷巷子里,许多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习惯将自家闲置的旧竹椅、旧木椅摆在门口,用于日常歇脚、邻里闲聊。然而,这些椅子年久失修,大多已不牢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同时,它们样式杂乱、外观破旧,影响了整体环境的美观。另一方面,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平江路及耦园景区周边公共休憩设施相对不足,游客们常常“一椅难求”,走累了只能坐在石阶或桥栏上,游览体验大打折扣。
一把小小的旧椅子,折射出居民生活需求与古城保护、旅游品质提升之间的现实矛盾。如何破题?历史街区社区选择了主动出击。面对这一复杂问题,社区没有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清理方式,而是启动了覆盖辖区所有街巷的“大走访、大排查”行动。社区工作者们深入巷陌,敲开一户户居民的家门,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顾虑。
“老人家就是图个方便,门口坐坐,晒晒太阳。”
“要是能有结实好看的新椅子换掉这些破的,我们当然愿意!”
“我们椅子换了,桌子还是旧的,也不合适啊!”
在充分的沟通中,居民的诉求逐渐清晰。社区综合考量不同点位的场所特点、人流量和实际需求,最终制定了一套“差异化”的焕新方案:在场所宽敞、居民聚集休息人数较多的公共区域,安装坚固耐用的公共长椅,满足多人同时休憩的需求;在居民家门口,则推出“以旧换新”的贴心举措,用社区统一采购的户外专用藤椅,交换居民家中不牢固、破旧的竹编或木质椅子。通过“椅”旧换新的柔性方式,巧妙地将“私人旧杂物”转化为“公共新资源”,实现了环境整治与民生需求的完美平衡。
“一开始跟他们说,要用新椅子换他们的旧椅子,好多居民都不相信,觉得哪有这么好的事,就是想让我们把旧椅子扔掉吧!”社区工作者顾欣怡回忆道。信任,是在一次次真诚服务和看得见的变化中建立起来的。当第一批崭新的藤椅换到居民手中,当第一张公共长椅在巷口安装完毕,居民的疑虑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认可与满意。
“这新椅子坐着稳当,看着也清爽,一桌四椅,我可以和邻居在这里喝茶聊天了,游客也可以歇歇脚!”胡厢使巷22号第一批更换一桌四椅的李美芬阿姨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这里破旧桌椅、杂物堆积,很不美观。社区不仅帮我们更换新的,还帮我们把旧的杂物也清运走了。”
历史街区社区先后两次申请并实施了这一为民服务项目。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的主动提出,居民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正是这“一把椅子”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推动着社区内的旧桌椅实现了全面焕新。
看似简单的桌椅换新,背后是“以人为本”工作方法的生动实践。社区以“椅”旧换新,不仅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提升了古城风貌的“颜值”,更丰富了公共休憩空间的“内涵”,同时温暖了居民和游客的“心田”。
(历史街区社区 张素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