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塔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大公园妇联和大公园社区团支部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古籍修复非遗传承人马老师带领一群少年儿童,亲手为一本历经风霜的古籍“续命”,让古老的纸张在年轻的指尖重焕生机。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
活动室内,墨香与纸香淡淡萦绕。马老师小心翼翼地展开一本从家中珍藏带来的中医古籍,书页泛黄脆弱,部分边角已有破损。孩子们围在长桌旁,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古籍修复,是一场与时间的温柔对话。”马老师轻声讲解着,手上动作却精准而流畅。他首先演示了如何为这本线装书“诊断病情”——分析用纸、判断破损类型、制定修复方案。孩子们凝神静气,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马老师的指导下,青少年们轮流上阵,亲手参与了修复过程。他们学习用柔软的毛刷轻轻清理书页上的灰尘,在破损处细致地贴上与原纸颜色、质地相近的补纸。每一个动作都极尽轻柔,仿佛手下不是一个物件,而是一个需要呵护的生命。
修复过程中,马老师还穿插讲解了源远流长的苏式装裱技艺。“苏式装裱讲究‘柔、洁、平、匀’,每一道工序都是匠心的体现。”他展示了如何调兑浆糊,如何托裱画心,如何让古老的纸张在精妙的技艺支撑下恢复平整与坚韧。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惊叹。
“原来修复一本书这么不容易!我感觉自己好像一个‘书医生’。”一位参与活动的同学兴奋地表示。这堂特殊的实践课,让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真实体验。马老师感慨道:“看到孩子们如此专注地对待这些古老的书页,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让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活’起来,才是最好的保护。”这一刻,修复的不仅是一本旧书,更连接起了过去与未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少年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通讯员:周蕴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