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近日,滚绣坊社区党委联合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红十字志愿者、红石榴志愿者、社区教育中心、关工委,共同举办“美丽中国•绿色希望工程”之“土地的倾诉”主题卫生环保活动。这场以儿童为主体的生态教育实践,通过故事讲解、知识科普、实验互动与手工创作,将土地保护与垃圾分类理念融入趣味体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读懂自然、践行环保,形成卫生理念,为社区生态教育注入童真活力。
活动伊始,民治路幼儿园的老师们以“土地的情绪”为切入点,用童趣化语言搭建起孩子们与自然的沟通桥梁。“大家知道吗?我们脚下的土地最近有点不开心——它身上沾了好多脏东西,原本绿油油的小草蔫了,五颜六色的小花也谢了。”老师边说边展示手绘插画,画面中“生病的土地”覆盖着塑料袋、果皮等垃圾,与旁边“健康土地”上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鲜明对比。
短短十分钟的故事讲解里,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思考:土地为什么会“生病”?随手丢弃的零食袋、过期药品,还有农民用多了的农药,都会渗透进土壤里;土地“生病”后会带来哪些麻烦?种出来的蔬菜会变难吃,我们玩耍的草地会有臭味,小蚯蚓也会找不到家。生动的表述搭配形象的画面,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了土地污染的原因与危害,也在心中悄悄埋下“要保护土地”的种子。不少孩子听完后主动举手:“我以后不乱扔垃圾了,要让土地变开心!”
为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环境卫生的探索兴趣,活动进入知识科普与实验互动环节。老师先播放了一段3分钟的土壤知识动画,可爱的卡通形象与动态画面,让原本抽象的“环境与环保”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原来环保这么重要”的惊叹。
动画结束后,滚绣坊社区社工与志愿者们抬来实验桌,上面整齐摆放着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壤样本,以及透明水杯、小铲子、浇水壶等工具,一场“土壤环保小实验”正式开启。志愿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小朋友们看,这是沙土,摸起来沙沙的,像小沙子一样;我们往里面浇水,水很快就渗下去了,所以它适合种不怕干的仙人掌。”孩子们按捺不住好奇心,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轮流触摸土壤样本,有的用小铲子轻轻翻动,有的观察浇水后不同土壤的渗水速度,还小声讨论着自己的发现。志愿者趁机鼓励:“现在大家都是‘土壤小侦探’,以后看到不同的土壤,就能知道它适合种什么植物。要是看到有人往土壤里扔垃圾,也要记得提醒他们,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食物哦!”
活动的高潮环节,是充满创意的“环保手工DIY”——用咖啡渣制作专属冰箱贴。志愿者给每个孩子分发了咖啡渣、彩色黏土、卡通模具与磁铁片,介绍道:“这些咖啡渣原本是要被丢掉的垃圾,但和黏土混合后,就能变成带着香味的材料,我们用它做冰箱贴,就是把‘废品’变成‘宝贝’。”
拿到材料后,孩子们立刻投入创作:有的将咖啡渣与黄色黏土混合,捏出一朵“太阳花”,花瓣边缘还细心地捏出波浪纹;有的用模具压出小星星形状,再用黑色黏土点缀“眼睛”,做成可爱的“星星小精灵”。活动室内满是咖啡渣的淡淡香气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孩子们时不时举起半成品向同伴展示,脸上满是骄傲。
老师与社工们在一旁巡回指导,同时轻声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咖啡渣其实是厨余垃圾,埋在土壤里能变成肥料;我们用的黏土是可回收材料,用完后要收好,不能随便丢弃;要是有废纸、塑料瓶,记得扔进对应的垃圾桶,这样才能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孩子们一边创作,一边默默记下这些知识,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融入手中的作品。最终完成的冰箱贴,不仅是孩子们的“环保成果”,更是他们践行绿色理念的“小信物”。
随着孩子们陆续完成手工创作,本次“土地的倾诉”主题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冰箱贴,脸上洋溢着收获的笑容。有的孩子说要把冰箱贴贴在家里,提醒爸爸妈妈“垃圾分类,保护土地”;有的孩子计划下次和小伙伴一起,去社区花园里观察土壤,看看有没有小蚯蚓在“工作”。
这场专为儿童设计的环保活动,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听故事、学知识、做实验、玩手工”的趣味形式,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掌握基础的环保与垃圾分类方法。滚绣坊社区党委表示,儿童是未来环保事业的主力军,此次联合幼儿园开展活动,正是希望从娃娃抓起,将绿色理念植入童心。
通讯员:朱希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