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晨雾散去,舒龙送完了早高峰的最后一单。他从车流里慢慢拐出来,把电动车稳稳停在东渚街道悦“新”驿站外,顺手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
锁好车推门走进驿站,里面的采访设备已经架好。舒龙搓了搓手,腼腆地笑了笑:“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早上刚跑了几单。”
这是舒龙跑外卖的第8年,凭借着一股认真劲儿,这个85后小哥在东渚外卖圈已家喻户晓,也因此被赋予了多重身份:新就业群体党支部书记,悦 “新” 驿站站长,以及“舒龙工作室” 负责人。此前,他还走进省委会议室,作为代表带来了新就业劳动者们对于“十五五”规划的期盼。
从退伍军人到外卖骑手:用“笨办法”跑出职业新方向
2008年光荣退伍后,舒龙决定从老家沭阳到苏州闯一闯。在餐馆打过工,还当过搬家工、电焊工、打磨工,看似经历丰富,但一番折腾下来,舒龙似乎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直到2018年,外卖行业兴起时,他才算有了方向。“当时做骑手收入相对较高,时间上也比较自由,我还能腾出时间来照顾家庭。”这是他职业转型的初衷。
刚开始送外卖时,舒龙干劲十足。他早上七点钟出发,一直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他记得最多的一次一天送了103单,电动车碾过将近200公里的路,相当于从东渚到上海城区往返1次。
刚入行的难处,舒至今记得很清楚:路线不熟、商户位置难找,导航偶尔“不靠谱”,碰上雨雪天,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到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用直尺和笔,把不熟悉的小区地图一张张画下来,标注每一栋楼、每一户的位置。后来,他又摸索出了“分区域配送法”,根据出餐速度、距离远近并通过和商家提前沟通,合理规划送餐路线,提高效率。
“百宝箱”与日记本:用点滴善举温暖身边人
每天跑单奔波,舒龙既懂谋生的难,也懂别人陷入困境的无奈。“有次送餐时电瓶车突然坏了,耽误了送餐,我就想,其他人可能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从那以后,舒龙的电瓶车上多了个“百宝箱”,里面装着补胎胶条、打气筒、绷带、碘伏等实用品,为了能随时给需要的人搭把手。
今年八月的一个早上,舒龙在送餐途中看见一位女士因车胎被扎正焦急地念叨 “上班要迟到了”。他二话不说停下车,拿出“百宝箱”里的工具,迅速帮她补好了车胎。女士见他忙得满头大汗,感动得连连道谢。
还有一次,他带孩子去看电影,途中遇见两个女生骑电动车摔伤,坐在路边不知所措。他赶紧停下车翻出碘伏和纱布,蹲下来给她们消毒、包扎,并叮嘱她们路上一定要小心。“虽然电影播放时间已经开始了,但能帮到别人,还能给小孩子做好榜样,我感觉很欣慰。” 他笑着说。除了这个随时能派上用场的 “百宝箱”,舒龙身上还总带着一个日记本,记录下送餐途中听到的点点滴滴。
他常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送餐间隙,他会跟其他骑手、快递员聊天,将大家遇到的诸如 “小区进门难”“路线不好找”“担心被投诉”等问题,都一笔笔记下来。他说:“能帮着解决的就尽力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向街道社区反映,不能让大家的难处白说。”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骑手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找他。舒龙也在这份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发挥自己另一面“特长”的舞台。
从骑手到“领头人”:守护新就业群体
2022年,东渚街道为关爱新就业群体,成立了悦“新”驿站,凭借一贯的热心肠,舒龙被大家一致推选为站长。
成为站长后,他积极为大家争取福利。在炎夏来临前,他协调了200箱矿泉水,还申请了藿香正气水、创可贴等医疗物资放入驿站。“骑手们经常磕磕碰碰,这些东西能应急”。
得益于这些及时的防暑措施,那一年,东渚的外卖骑手无一人因中暑而影响工作。每逢过年,驿站的关怀也从不缺席——春联、暖宝宝、围巾等新年大礼包总会准时送到骑手们手上。这些细节,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被这座城市接纳的幸福。
2023年,东渚街道新就业群体党支部成立了,这个有着8年党龄的小伙子又兼任了党支部书记一职。也是在那一年,在街道的帮助下,以他名字命名的“舒龙工作室”正式启用。“新就业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子女入学、缴纳社保、工伤维权等,这些问题很难靠我一个人来解决。”舒龙说,“我们要成立一个平台,把大家的诉求向上反映。”工作室的核心,是帮助新就业群体解决“急难愁盼”,舒龙和团队在不断摸索中提出了四“shu”工作法:述政策、抒情感、纾困难、树新风,把服务落到实处;以及“五新”工作:海棠润“新”、服务贴“新”、场景暖“新”、保障护“新”、共治融“新”。其中,积分“五入”机制(即积分换“入医”、积分换“入学”、积分换“入岗”、积分换“入托”、积分换“入网”)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骑手只需要做志愿活动赚积分,攒下的积分就可以用来兑换福利。
“很多小哥舍不得花钱做体检,现在积分就能换体检机会,大家都很满意。”舒龙还说,去年夏天,有几名骑手用积分给孩子兑换了暑托班名额,终于不用再为孩子暑假“没人管”发愁。他们感慨:“暑假有人帮忙看孩子,让我们能安心送餐,真的很感动。”
与省委书记面对面:带着千万骑手的心声发声
今年9月,舒龙接到了省里座谈会的邀请。他既激动又矛盾。他回忆,激动的是“作为外卖小哥能接到这样的座谈会,说明党和政府把我们新就业群体的生存生活保障放在了心上”;矛盾的是“怕自己讲不好,辜负兄弟们的期待”。
为此,他做足了准备,提前跑了4个站点,“采访了”几十名骑手,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一一记录汇总。
座谈会上,当第一次与省委书记面对面时,舒龙从容地将这些来自一线的心声如实汇报。他提到骑手们最担心的是人身保障,“没保障,送餐时总觉得心里发慌。” 此外,还有很多人“被困在算法里”——每天满脑子想着跑单,根本没精力规划未来。“希望获得就业指导,让大家以后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关乎生存保障与未来发展的诉求,正是骑手们对 “十五五” 最朴素的期盼。
在东渚的街巷间,无数如舒龙一般的新就业劳动者,正骑着电动车穿行而过。他们忙碌的身影,已然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风景。他们用每一次奔赴,描绘着新时代的奋斗图景;也用每一次微小的善举,汇聚成照亮社会的温暖光芒。(轲晓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