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区,一片被流水与时光共同滋养的土地。从阳山绚烂的桃林,到寻常巷陌间的烟火人家;从稻浪起伏的田园记忆,到智造奔涌的产业新城——惠山,既承袭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深厚根基,也跃动着现代工业的有力脉搏。
古老的运河在此蜿蜒流淌,深厚的吴地文脉于此生生不息。为进一步挖掘惠山人文故事、传承发展历史文化,惠山区开展“读城”行动,从惠山的建筑、地名、老字号出发,深度解读惠山的城市风貌与发展蓝图,在“读惠山”中“懂惠山”、在“懂惠山”中“爱惠山”。此刻,我们以声音为媒,正式开启《读城·听惠山》音频专栏。这既是一声寄给故乡的亲切问候,也是一次用声音发出的温情邀约。我们将用温暖的声线,带您漫步于街巷里弄,行走于山水之间,聆听那些深植于惠山的动人故事,感受历史沉淀与人间烟火的温暖和鸣。
《读城·听惠山》,与您共聆一座城的记忆。
![]()
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
百年钟楼
无锡堰桥,村前古村
晨雾未散时
一座青砖白墙的钟楼静静矗立
![]()
它高不过九米
方寸之地,却悬着一口磷铜古钟
若你牵动钟绳……
珰——珰——
这声音,穿透了120年的光阴
今天,让我们循着钟声
回到1902年的那个清晨
……
PART1.钟楼初生
![]()
胡雨人
胡雨人:“你看!这百亩义田换来的岂止是砖瓦?它要敲醒蒙昧,育我中华新魂!”
![]()
▲胡雨人铜像
![]()
▲胡壹修、胡雨人故居
胡雨人与兄长胡壹修,拆家办学。义庄田产化作学堂经费,青砖垒起四方钟楼。当钟声第一次响起时,这座无锡最早的近代钟楼,从此成了胡氏公学的心跳。晨钟暮鼓,书声琅琅,它见证少年意气,更听见辛亥风雷中的呐喊。
![]()
这座百年钟楼为无锡地区目前尚存并有历史图录记载的最早的一座钟楼,呈四方亭式造型,青砖砌筑的外墙粉刷着白灰,经岁月浸染透出斑驳痕迹,古朴又现代,内部空间方正紧凑,上端有四个对称的上圆下方的孔洞,一口磷青铜古钟悬于其间。历经百余年风雨,铜钟仍可鸣响——牵动钟绳,“珰珰”清音便穿透时光,久久回荡于村落之上。
PART2.乱世钟魂
老村民:“鬼子烧了学堂!房梁塌了,火光照亮半边天……可奇啊,钟楼竟立住了!只是那口老钟……”
铜钟被盗,师生泣泪。毕业生们掏尽积蓄,重铸新钟!
![]()
▲蒙学堂
据村中老人回忆,1937年7月日寇侵华,村前胡氏公学也遭厄运,学校前院房屋烧毁,钟楼幸存,然而里面铜钟失窃,师生痛惜之余,即由当年毕业生筹捐资金复制,得以钟声复鸣。战火中,钟声是希望:它伴着抗日志士的誓言,百万雄师渡江的号角,也终于迎来1949年欢腾的爆竹……
PART3.沉默与苏醒
岁月更迭,电铃取代了钟绳。铜钟蒙尘,钟楼孤影斜阳。直到2010年,一群人的脚步惊醒了尘埃,传承历史、留住乡愁,曾经的钟楼又复现了……
![]()
▲原村前小学内(即胡氏公学旧址)胡雨人铜像
2013年,村前小学里成立了“胡雨人研究会”(现更名为胡雨人研究所),修缮晴雨操场,钟楼也得以修缮。为更好地保护文物,将钟楼内老钟取下,去苏州复制了两只同样的磷青铜钟,一只赠送堰桥中学(前身即村前中学),一只悬挂钟楼。钟楼下方,有一块阴刻文字的石碑,简略地说明了钟楼的由来。
![]()
▲赠送给堰桥中学的磷青铜钟
今日钟楼下,石碑静立,铭刻来路。孩子们跑过草坪,指尖轻触斑驳砖墙。这钟声听过太多:革命怒吼、救亡悲歌、建设热望、改革春潮……但最让它眷恋的——永远是学堂里,生生不息的琅琅书声。珰珰百年,钟楼不语,却把一部中国近代史,说给了山河听。
![]()
![]()
![]()
![]()
![]()
![]()
![]()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
惠山的故事
需要你我共同讲述
如果您知晓值得记录的人文点滴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读城·听惠山》,下期再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