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大代表风采】戴郁洁:在药方与民声中书写担当)
代表名片
戴郁洁,昆山市人大代表,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任。深耕药学领域多年,始终以患者用药安全为核心,严把药事质量关;履职四年间,立足基层医疗岗位,倾听民声、汇聚民意,将一线需求转化为务实建议,用行动诠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使命。
在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戴郁洁的身影总是穿梭在药品库房、发药窗口与临床科室之间。作为药学部主任,她肩负着全院药品供应保障、合理用药监管、药事质量管理及药学服务的重任,从药品采购入库的每一次核对,到患者取药时的每一句用药指导,再到与临床医师探讨用药方案的每一次沟通,她始终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守护着患者用药的“安全线”。“患者的健康是天大的事,用药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戴郁洁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从事药学工作多年来的行动准则。
履职四年间,戴郁洁始终将本职工作与代表职责紧密结合,让医疗岗位成为收集民意的“前沿阵地”。在窗口发药时,她会主动询问患者“药价是否能接受”“医保报销顺不顺畅”;参与医师查房时,她会耐心倾听患者对治疗方案、用药效果的反馈;下社区、进学校开展用药安全宣教时,她更会坐下来和居民、家长拉家常,了解大家在就医配药、健康管理上的难点。这些看似日常的交流,都成了她履职的“信息源”,让她能精准捕捉群众的真实需求。
一次药学查房中,一位老年患者从包里拿出一大袋药,无奈地说:“医生,我每顿要吃这么多药,饭都没胃口吃了。”仔细查看后,戴郁洁发现,袋子里既有医师早已告知停用的药,也有需要长期服用却被老人随意减量的药,还有几项关键的复查项目,老人因记不清而一直未做,最终导致病情反复、多次住院。“不能让患者在‘吃药’上走弯路。”带着这份担忧,戴郁洁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走访了数十位慢性病患者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详细记录大家在用药管理、疾病监测、健康宣教上的需求。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她撰写了《关于加强慢性病患者管理的建议》,提出完善“社区—医院—社区”分级管理模式,让患者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用药指导和病情监测;建立“五师共管”机制(临床医师、药师、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协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大慢病知识普及力度帮助老年人提升疾病管理能力。如今,这份建议中的多项举措已在昆山部分社区落地,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学会了科学用药,病情控制也更稳定了。
四年履职路,戴郁洁共提交建议议案5份,每一份都源于对群众需求的深入了解。她看到身边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焦虑,在经过调研后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呼吁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在参加“市人大代表统一接待日”活动时,听到多位拆迁小区居民反映环境卫生问题,她实地走访多个小区,整理汇总后提出《关于提升拆迁小区环境卫生的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完善保洁机制、增设便民设施;她还联名提出《关于进一步构建内联外通道路交通体系的议案》,为优化城市交通、方便群众出行建言。
让戴郁洁印象最深的是,参加第五届“嘉温昆太”家校合作交流会暨昆山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展示活动。活动现场,她看到自己此前提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正在落地生根。“看到建议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看到孩子们能在更健康的环境里成长,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她说,这次经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履职方向。
谈及未来,戴郁洁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继续深耕药学专业,在药品供应保障、社区养老健康服务等领域深入调研,提出更具专业性、可行性的建议;另一方面会花更多时间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倾听更多基层声音,当好群众的“知心人”“传声筒”。
从守护用药安全的“药师”,到为民发声的“代表”,戴郁洁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初心坚守责任,以行动传递温度,在基层医疗与为民履职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吴磊
供图 | 吴磊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