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老旧小区普遍面临着公共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居民诉求多元且沟通不畅等问题。通安镇通过创新治理机制,聚焦居民关切,成功探索出一条硬件改造与软件优化相结合的社区治理路径。
![]()
硬件升级与功能补位,提升生活品质与安全感
通安镇从居民最关心的安全与生活需求入手,进行精准的硬件改造。破解充电难题,消除安全隐患:针对电动自行车充电乱象,通安镇在全镇动迁安置小区系统性地增设了40余处电动自行车充电棚。这些充电棚不仅解决了“充电难”问题,更配备了24小时远程视频监控、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让居民从此告别“提心吊胆”的充电困扰。盘活闲置空间,打造全龄友好社区:通过“小微改造”,将废弃角落和架空层变为社区活力点。例如,华通二区将一块杂草丛生的闲置空地改造为“花园会客厅”;达善花园二期和华山花园则将架空层打造为集协商议事、为老服务、亲子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主题空间,极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便民细节,响应民生关切: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26条减速带年久失修后,迅速启动更换程序,保障了出行安全。同时,积极回应居民诉求,通过“室内+户外”双提升方案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并创新性地根据“红领巾议事员”的建议,设置了6个“宠物公厕”,以巧妙方式化解了环境管理难题。
构建多元协商议事机制,改善民风凝聚共识
治理的关键在于“人”的参与,通安镇通过搭建多元议事平台,有效改善了社区民风。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在全镇推广“小区通话会”机制,由社区党委牵头,定期组织物业、物管会、网格员及居民代表面对面交流。会议不仅现场回应问题(如物业经理当场认领消防登高面停车整改),还会形成如“环境监督小组”、物业回访机制等具体行动计划,并建立台账,确保“解决一件,归档一件”。创新议事形式与主体:创造性地开展了“小板凳议事会”“阳光议事会客厅”等多种接地气的议事形式。同时,将参与主体从成年人扩展到儿童,通过“‘童’参与 共治理,小小社区规划师”等活动,让孩子们关于“故事树”“会开花结果的树”等童趣建议被纳入社区规划,培养了新一代的社区归属感。根据议事内容,还要确保议事成果落地。通安镇在机制上建立了完善的“七步议事流程”(从收集议题到结果督办)和“12345”工作法,确保居民的好建议能从“纸上”变“实景”。无论是楼道口加装便民椅,还是树山村梨园的产业升级方案,都能通过这一机制快速推进,让居民真切感受到“议有回响、事有成效”。
如今,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双重提升,通安镇的小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