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天,聆听我们的故事)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城市变迁,日新月异。
在昆山这片热土上,有一群人,用笔尖记录时代脉动,用镜头定格城市光影,用匠心雕琢“美”时“美”刻。
他们是昆山发展的观察者,敏锐捕捉每一个创新突破;是城市故事的记录者,深情书写每一段奋斗篇章;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用心传递每一份民生温度——他们,就是昆山新闻工作者。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将镜头转向他们,聆听新闻背后那些关于热爱、坚守与初心的故事。
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我就像城市的“超级狗仔”,只不过我追的不是明星,而是每天都在“变装”的城市新貌。
日新月异的昆山,仿佛为城市变迁按下了“快进键”。每个月,我总会找几天在固定的楼顶蹲点拍摄城市天际线,记录夕阳下的城市之美,不知不觉间总会发现,对面的新楼似乎又拔高了不少。我想我拍的不是城市,而是“城市生长延时摄影”啊!
穿行在街巷间,细微处的变化同样动人。老店铺变成了网红咖啡馆,门口还有不少拿着自拍杆的小姐姐在排队。城市更新快得就像我相机里的连拍模式,每一次按下快门,捕捉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风景。这些鲜活的画面,通过我的镜头,成为见证城市发展的温暖注脚。
作为昆山城市变迁的记录者,我深知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正是城市发展最生动的缩影,亲爱的昆山在我相机里一帧帧变化着,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而我,就端着相机,边追边笑边按快门,做那个记录城市成长的跟拍摄影师。毕竟,它不嫌我跑得慢,我也不惧它变得快。
记者节,是回望也是展望。于我而言,它串联起《昆视新闻》主持人与“昆山SHOW”短视频主理人这两个紧密相连的身份,“一专多能”的历练,正是媒体融合路上一次新奇而深刻的体验。
在《昆视新闻》演播室,我坚守传统媒体的严谨与庄重,力求将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准确、权威地传递,每一个字句都承载着新闻专业主义的责任与担当。当媒介生态巨变,我转身投入“昆山SHOW”视频号创作,战场从演播厅延伸至街头巷尾。我们大胆融合网络热梗,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解构城市话题,挖掘鲜活的昆山故事,让新闻更贴近大众。
这份努力收获了超出预期的回响,作品频频被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全球平台采用。我深切感受到,我们搭建的不仅是本土资讯窗口,更是连接昆山与世界的数字桥梁。从大屏到小屏,从主持人到主理人,这既是个人职业路径的转变,更是媒体融合改革在基层新闻人身上的生动体现。未来,我将以更创新的方式、更国际的视野、更真诚地讲述,让“昆山SHOW”成为传播昆山形象的重要窗口。
从新春走基层的春运首日见闻,到智慧梁厂建成新闻稿,今年,我的交通条线报道将破百。
在微信朋友圈输入“交通”二字,检索出的联系人也快破百。交通指挥中心、站管中心、港航中心、执法大队、搜救科、综运科……一条条信息,一个个对话框,是昆山交通人的鲜活日常,最终,汇成我笔下最真实的交通“数据库”。
苏州地铁11号线通车,记录城市轨道交通骨架延伸的壮阔;惠农公交专线首发,凌晨3点的车厢里不仅满载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还有乘车进城卖菜阿婆的笑声;G4次列车从昆山始发,体验早晨在昆山嗦一碗奥灶面、中午到北京尝酥香烤鸭的“时空压缩”……每一篇稿件都凝结着昆山交通建设的速度与飞跃,每一个场景都让文字有了温度与厚度。
作为记者,“一直在路上”是我的职业初心;作为交通条线记者,“天天在路上”是我的使命延伸。脚下沾着泥土,笔端才有力量,未来路远,我将继续在昆山交通的脉络里行走,用文字丈量城市道路的每一次生长,书写城市流动的“诗与远方”。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3个记者节。三年间,我从“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新人小杨,成长为“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专班记者。
身份的转变,见证着我与这座城市共同的成长。我的镜头与笔尖,也更专注地对准昆山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动人细节。第一次听“昆山之路”时的震撼,见证昆山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时的振奋,报道青阳港“城市之心”再度起航时的感动……慢慢地,我开始读懂数据背后的故事,明白蓝图背后是一座城的远见。
一次次深入调研中,我看到一个个区镇板块敢闯敢拼,看到人工智能、高端食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拔节生长”,看到“一老一小”“老旧小区改造”等一项项民生实事中的温度,我愈发理解:真正的新闻,永远沸腾在人民的生活里。
作为时政记者,这份职业带给我荣耀,也赋予我重担。然而,当我看到大家因我们的记录而对这座城市感到深深自豪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一句“值得!”
“造梦中……”屏幕上的AI生成进度条缓缓移动,这三个字,是我和团队半年来最熟悉的“进行时”。我们是昆山市融媒体中心里一群“不安分”的AIGC头号玩家。当AI浪潮来袭,中心迅速搭建AIGC工作室,这份支持让我们既惊喜又充满干劲。
在这里,我们挣脱传统身份束缚,化身“数字世界的造梦师”,唯一的任务就是脑洞大开。我们把“苏超”的爆款热度、酷炫潮玩、热血二次元动漫、节奏炸场的RAP统统“喂”给AI,像挑剔的导演般,训练它精准捕捉Z世代审美密码。
我们想用时代最鲜活的语言,讲述昆山的故事,让融媒出品甩掉“古板”标签,变得更年轻、更潮流、更贴近大众脉搏。从AI“粉丝”到实战“玩家”,我们深知,中心给予的不仅是平台,更是打破常规、拥抱变革的信任与勇气,助力我们用前沿科技为新闻传播注入新活力。
前方,我们的“梦”仍在生成。进度条的尽头,是
更酷、更潮、能与年轻人同频共振的融媒未来。而我们这群幸福的“造梦师”,正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作为昆山市融媒体中心的技术人,我的“采访本”是代码编辑器,“镜头”是服务器监控屏,日复一日在数字世界里守护着昆山融媒的传播脉搏。
每天清晨打开电脑,我的第一要务便是紧盯“第一昆山”APP的运行数据。加载速度的细微波动、用户反馈的偶发异常,哪怕只是毫厘偏差,都要立刻启动溯源排查。在我眼中,这方寸屏幕承载着百万用户的资讯需求,每一次数据校准、每一次性能优化,都是在筑牢用户体验的根基,容不得半点松懈。
中心承接的信息化项目开发,更像是一场场精准的“技术攻坚”。从需求梳理到方案设计,从代码编写到反复测试,每一环都紧扣业务实际,确保系统高效适配融媒工作场景。
有人说技术冰冷,但我深知,每一行代码、每一次调试,都在为昆山融媒搭建创新桥梁。未来,我会继续深耕数字领域,用技术推动平台型媒体全面转型。
我的采访笔记里,不仅有新闻事实,更镌刻着一个“95后”民生记者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年轮。
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是带着温度的感应器。去年追击“贝碧嘉”台风时,我直面自然威力,手抖心慌只能本能记录;今年“竹节草”来袭,我站在供电指挥中心,看智慧大屏光点闪烁、无人机传回流畅画面,稿件标题悄然从《全力抢险!》变成《从容应对!》。这不仅是城市的进步,也是我新闻视角的转变——从一个追逐现场的“记录员”成为一个洞察趋势的“观察者”。
走在田间地头,走进智慧大棚,我真正理解了何为“希望的田野”。我镜头下的农户,笑容里没有“靠天吃饭”的无奈,只有“知天而作”的从容。“百年古桥下,摇橹船划过被光影勾勒的水纹……”我用文字描述夜周庄的美,仿佛也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活着的文化,一种让古老与青春热烈相拥的城市胸怀。
未来,我仍将怀揣热忱,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在时代画卷中继续描绘一个记者的理想与担当。
键盘为笔,屏幕为场。作为“昆山发布”的小编,一条条推文,是我对这座城市最长情的告白。
“苏超”苏州对战常州那天,我在办公室与时间赛跑,只为让市民第一时间感受赛场热度。当后台涌现“最牛主场,福地昆山!”“小编晚上要加鸡腿!”的留言时,我满怀成就感——我们的发布速度,正是市民分享喜悦的底气。
台风“贝碧嘉”来袭,我连续三天值守,滚动发布预警提醒。风雨稍歇,我写下暖心推送《风雨过后,昆山许你一轮明月!》。后台随即亮起一盏盏“小灯”:“昆山有温度,为发布点赞!”“小编辛苦啦!”……这一刻,所有疲惫都被暖意驱散。
从赛事激情到台风坚守,从老街烟火到公园花香,昆山的“美”时“美”刻就藏在我们精心编辑的推文中。速度,让我与城市同频;温度,让我与市民共情。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我将继续让昆山的温暖,在指尖流淌,于屏幕绽放,抵达每一个你。
十多年剪辑生涯,我让无数故事有了鲜活面孔,自己却始终是隐在幕后的讲述者。我深爱着这份工作:面对文件夹里成百上千条原始素材,如同收下一份份城市角落的时光切片,我的剪辑台,便是观察昆山的最佳观景台。
清晨六点的环卫车、节假日地铁站的人潮、深夜写字楼最后熄灭的灯,这些零碎片段在我的时间线上,被编织成城市呼吸的韵律。
把消防员暴雨中背老人的镜头放慢半秒,给小学生开学蹦跳的身影配上轻快的音效,我处理的从不是单纯画面,而是这座城市的情绪脉搏。
最奇妙的是打磨延时素材:震川桥的塔吊如秒针般划过天空,农田褪去稻浪换上新城外衣,漫长蜕变被压缩成30秒的视觉盛宴,让我仿佛手握时间的魔术棒。今年,我的剪辑故事版里又添了诸多难忘画面——戏曲百戏夜市的无人机光影、昆山奥体的热情人浪、会唱昆曲的机器人,每次为视频卡点上音乐高潮,都仿佛听见了城市前进的鼓点。
当最后点击渲染,看着进度条奔跑,我知道又一段城市记忆被妥善收藏。在光与影的交错间,我触摸到了昆山成长的温度,帧帧流转,剪映时光。
曾几何时,我的主战场是广播直播间。在《尚法昆山》节目中,声音是载体,我将复杂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解读,通过电波搭建起与听众的无形桥梁。但时代在前行,静态解读与公众对法治实践动态、透明、沉浸式的期待之间,正逐渐拉开差距。转型,并非否定过去,而是面向未来的必然奔赴。
于是,昆山首档执法直播节目《尚法执播》应运而生。我们决意让法治节目不仅能“听说”,更能“看见”。我清晰记得那个转折:摘下监听耳机,换上便携耳麦;走出恒温直播间,步入盛夏滚烫的街巷。我的“新直播间”,是烟火缭绕的餐饮后厨,是学生备餐食堂,也是机器轰鸣的工厂,镜头直面环保执法的每一个细节……弹幕从“这是真的吗”变成“原来如此”,法律在网友们的注视下,从文本走向鲜活实践。
值此记者节,回望这段融合之旅,我深深懂得:媒体价值不在于身处何处,而在于心向何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记录时代、推动进步的初心。当法治阳光照进现实,便是记者最幸福的时刻。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本文来源:第一昆山客户端
责任编辑:
刘越_NB2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