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从校园实验到国际舞台。
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的四位学生,用光影设计讲述了上海的“蝶变”故事,他们的作品《光织申城·蝶变新生》在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主会场建筑投影单元中脱颖而出,荣获“保利大剧院特别入围奖”。
这是学院学生首次在国际级建筑投影赛道取得佳绩,展示了西浦学子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实力。
![]()
2025上海国际光影节海报
从校园实验到国际赛场
团队由姚旻妤、马颖出、时徐康、Vincent Delporte四名学生组成。
他们的创作灵感源于2025年暑期本科生科研项目(SURF)。在冷添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曾为校园“智慧之门”设计互动投影装置,并由此萌生“让城市建筑成为光影画布”的大胆构想。
“既然能让校园建筑动起来,为什么不能让城市建筑也成为画布?”姚旻妤回忆,这个念头成为他们报名国际比赛的起点。
带着对创作实践的热情,他们组队报名参赛,迈出了从课堂走向国际舞台的第一步。
![]()
从左至右:盛誉、姚旻妤、马颖出、时徐康、Vincent Delporte、冷添
让“缺陷”成为灵感
作品以“破茧成蝶”为意象,通过凝练的视觉语言与精准的光影节奏,描绘上海从港口起源、城市化进程到智慧未来的发展脉络。
团队巧妙利用保利大剧院中空的圆形“万花筒”结构,将原本被视为投影障碍的空间转化为叙事亮点,以“破茧”意象呼应建筑特征,实现艺术表达与空间语境的融合。
“最初我们认为中空结构是挑战,后来却成为创意的核心。”姚旻妤感慨道,“这次经历让我们学会将‘缺陷’转化为独特优势。”
![]()
作品截图
一个月,从概念到成片
尽管是首次参与建筑投影竞赛,四位同学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概念设计、视觉制作到音乐生成的全流程创作。
他们分工协作,每人独立负责不同叙事阶段,并通过统一主题色保持整体连贯。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音乐由团队通过AI平台原创生成,既规避了版权风险,也为影像注入独特的节奏与情绪。
团队成员表示,这次创作几乎涵盖全部专业课程所学——从动态图形设计、数字合成到AI辅助制作,堪称一次“浓缩版实战”。
AI是加速器,不是替代者
指导教师冷添与盛誉在视觉风格、色彩节奏与音乐设计等方面提供关键指导。
冷添指出:“学生初稿配色较为单一,经调整后视觉冲击力显著增强,更贴合‘蝶变’主题的张力。”
盛誉老师强调:“AI是创作者的加速器,而非替代者。我们鼓励学生用AI提升效率,但关键在于他们如何用创意引领工具。”
![]()
作品截图
光影未至,成长已成
面对三分钟以上的作品时长与紧凑创作周期,团队几乎每天同步进度、迭代方案,并借助AI生成部分画面以保障进度。
虽然作品最终未能在保利大剧院进行实地投影,但作为唯一入围的学生团队,他们的成果赢得了主办方与业内的广泛认可。
“这次经历让我真正感受到建筑投影的魅力。”姚旻妤说,“未来无论面对何种类型的数字艺术竞赛,我都更有信心去尝试。”
从课堂到世界,用光书写新的创意故事
此次获奖不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印证了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项目驱动式学习”的教学理念。
冷添老师介绍,与课堂作业不同,这次项目需遵循真实行业项目的严格标准与技术规范——从时间限制到投影格式——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专业制作的流程。
“时间压力倒逼出更高效率,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项目管理思维’的重要性。”姚旻妤总结道,“关键在于,如何在规范与限制中为创意找到平衡点。这次经历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创作必须回应技术与空间的实际要求。”
从AI技术融入到团队协作训练,从课堂知识到行业标准——西浦学子正以光为笔,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属于新一代创意人才的数字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