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里堆了多年的杂物清走了,私自圈占的绿地恢复了,连鸿文路上经常堵塞交通的流动摊贩也规范了起来……小区的这些变化,都和浒墅关鸿文社区“城管进社区”工作分不开。通过“1+N+X”团队进驻模式,让综合执法局、市政、环卫等力量得以常态化进驻,每周三固定接待居民来访,非坐班时段则启动“社区吹哨、城管报到”快速响应流程,确保居民诉求得到及时响应。这一机制实现城管服务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运行”的转变。
科技赋能,治理“老大难”现象有了新方
![]()
社区创新开展“城管+小哨兵”活动,通过城管队员进行无人机演示、职能讲解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居民近距离感受智慧城管的科技魅力。同时采用“讲座赋能+议事发声+实践出力”模式,组织辖区青少年参与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等社区实践活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十几名小志愿者在城管队员带领下,一起规范小区的非机动车停放,成功劝导多起乱停乱放行为。
多方联手,社区“老顽固”问题找到解法
![]()
针对私占绿地、楼道堆物等突出问题,社区与城管团队坚持“宣传先行、引导自清”原则,前期通过上门走访、政策解读等方式开展宣传引导。在集中整治阶段,联合综合执法局、物业、警务室等多方力量,累计清理楼道堆积物20余处,清运垃圾15车。特别是在治理鸿文路无证摊点难题时,采取疏堵结合方式,没有简单“一刀切”地驱赶。在规范设置4处便民摊位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和交通秩序。看着变得干净通畅的楼道,3号楼的王阿姨感慨地说:“堆了那么多年的东西终于清走了,出门回家都觉得亮堂了。”
通过专业的执法力量和社区的日常管理结合形成合力,过去一些靠单方面力量难以推动的“硬骨头”,有了啃下来的底气。接下来,鸿文社区将建立“网格巡查+城管响应+居民监督”的长效管理机制,将日常巡查责任落实到社区网格与城管队员,鼓励居民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参与监督,推动社区环境管理从集中整治向常态化治理转变。(吴奕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