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志愿服务既是传递温情的纽带,更是凝聚治理合力的重要支点。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始终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而志愿服务正是激活社区内在活力的“金钥匙”。近日,枫桥街道马浜社区联合枫桥街道社工站和手牵手公益服务中心,聚焦马浜社区“织心巧手”志愿服务队,通过系统化培育、专业化赋能、项目化运作,推动队伍实现从“活起来”到“专起来”“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让“小针线”织出“大温暖”,以“微服务”撬动“大治理”,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社区智慧与人文温度。
![]()
![]()
聚人心、筑根基,织密社区“组织网”
面对草根队伍、社区社会组织等普遍存在的人员不稳、管理粗放、方向模糊等共性难题,马浜社区以“织心巧手”志愿服务队为试点,率先在组织建设上破题。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熟人推荐”多元联动招募机制,精准链接社区手工达人与公益热心人,一批有热情、有技能的居民踊跃加入,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从“找人”到“育人”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社区组织召开“队伍治理共创会”,以民主选举凝聚骨干,以开放讨论共商路径,以章程制定规范运作,推动队伍实现从“被组织”到“自组织”的治理转型。更具创新意义的是,队伍将“针线技艺”与“社区文化”相融合,打造专属IP形象,强化品牌认同与成员归属,为志愿服务注入持续生命力。
强赋能、塑品牌,提升服务“专业度”
为提升志愿服务产品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马浜社区围绕“品牌化”与“故事化”两大核心,开展“从心赋能,向新出发”系列提升课程。在“手工制品品牌化包装”培训中,队员们学习标签设计、故事卡制作等实用技能,将社区历史、邻里温情与公益理念融入作品,使每一件编织品成为承载社区记忆与情感的“文化符号”。
在社工与专业机构指导下,队员们对成品进行系统整理、美化包装并贴上定制标签,推动手工制品从“私人馈赠”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转型。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实用与审美价值,更实现了居民个体技能向社区公共文化资本的转化,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促循环、增活力,构建公益“生态圈”
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形成闭环生态。马浜社区积极开展义卖活动,所得款项全额汇入社区公益基金,这一做法得益于枫桥街道创新设计的“公益反哺”机制。该机制构建了“服务—资源—反哺—提升—再服务”的良性循环,打破了志愿服务“只投入无回报”的传统困境,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工作规律的“公益造血”模式。
社区公益基金大部分用于帮扶社区困难群体,小部分用于反哺队伍发展,专项用于材料采购、技能培训与成员激励。队员在实践中有获得、有成长、有激励,志愿服务从“一时热情”走向“长效参与”,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立标杆、树样板,绘就治理“新图景”
马浜社区以“织心巧手”志愿服务队为抓手,系统探索社区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力量的培育路径。下一步,马浜社区将深化“社社”协作,持续为队伍赋能提质,并系统总结培育经验,逐步提炼形成“组织化培育、品牌化塑造、生态化运营”的标准化工作法,为同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板,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整体迈向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
一针一线,绣出的是社区温度;一点一滴,汇聚的是治理智慧。“织心巧手”志愿服务队的成长之路,是枫桥街道马浜社区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人性化、可持续化的生动写照。未来,马浜社区将继续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组织培育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绣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现代化锦绣画卷。(何瑞珍、程雪梅、王子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