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起,苏州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今日姑苏,正将深厚的人文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活跃的经济实践“活化”古老的城市肌理,成为解读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样本。在此背景下,姑苏发布推出“人文经济学·金阊实践”专栏,聚焦于昔日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金阊,探寻其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创新路径与时代答卷。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也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治理的精度与温度,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命题。
近年来,金阊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社情民意联系日”机制,延伸网格“触角”,靠前感知民情民意。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细治理,用心绘就民生幸福图景。在此基础上,街道还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模式,让治理成效真正可观、可感、可及。
全量处办
从“接单”到“结单” 闭环管理解民忧
社会治理的精度,关乎发展温度,更关乎街区活力。今年,西中市部分商户在“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中反映,由于街区人行道与路面存在高度差,导致非机动车通行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街客流和商业氛围。
接到诉求后,街道第一时间联合区级部门协同研判,在遵循市政建设规范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于西中市沿线增设23处无障碍坡道。改造后,市民出行更便捷,消费体验提升,乱停放导致的拥堵与安全隐患也得到缓解。一位餐饮店主称赞:“现在顾客停车方便,门口秩序好了,生意也更兴旺。”
![]()
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于“社情民意联系日”机制的持续深化。该机制通过常态化收集民意、归口化分派办理、协同化推进落实,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有效转化为街道的“履职清单”。今年以来,街道已闭环处理各类问题8000余项。对部分街道层面难以独立解决的复杂问题,及时上报至社情民意工作联席会议,由区级层面统筹协调解决,实现了基层诉求与区级资源的高效对接,推动问题“全量处办”、从“接单”到“结单”的全程贯通。
全员参与
从“面子”到“里子” 共建共享靓家园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今年以来,街道以“大扫除”专项行动和“洁净家园日”为抓手,围绕“干净、有序、整洁”与“宜居、宜业、宜游”目标,通过分片包干、干部下沉,对西中市等主次干道、艺圃等重点景区开展常态化环境整治。治理范围更延伸至小区院落、楼道车库等卫生死角,推动街区面貌由表及里、整体提升。
![]()
![]()
![]()
“大扫除”不仅清除了垃圾,更扫除了部分居民的“旁观心态”。街道干部全员下沉,带动居民主动拿起工具、走出家门,参与到清洁家园的行动中。在干群合力下,累计清理垃圾700余吨,整治重点点位近4000处,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
![]()
学士街
![]()
石路
沿街商户也以主人翁姿态积极融入基层治理。在学士街改造提升、石路地区综合整治和城市更新等项目中,沿线商户自发成立商户联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并在“古城店铺焕新联盟”指导下,共商共议,完成133处陈旧店招店牌更新,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为古城商业注入新活力。
全面升级
从“试点”到“全域” 机制创新提质效
为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街道在既有机制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实践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
“周周清”便民活动在延续传统模式基础上,推出2.0版本,实现机制、场景与人群三维拓展。在机制建设方面,引入“拍照举报”等即时反馈渠道,拓宽群众监督路径;在服务场景方面,从固定点位延伸至全域覆盖,并在泰伯庙等人流密集区设置“特色回收点”,让便民服务更自然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在覆盖人群方面,依托西中市、学士街等商户联盟的示范带动,每日开展“洁净一刻钟”行动,街道每月评选“优胜商户”,有效激发商户参与热情。今年以来,活动累计回收垃圾273吨,实现环境面貌与群众参与度“双提升”。
![]()
![]()
“周周清”便民活动
安全生产“六化”建设也实现提质增效。2024年,街道推行“安全隐患百姓及时报”机制,群众通过“随手拍”上报线索1962条,均由应急管理部门逐项整改。2025年,进一步优化奖励机制,细化分档标准,扩大覆盖范围。截至目前,通过该机制累计收集安全隐患3637条,一条依托社会力量共同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协同治理路径正逐步形成。
![]()
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从“一条街的焕新”到“一座城的治理”,金阊街道正将基层实践中的有效做法系统梳理、固化提升为长效治理机制,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浸润温度、焕发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