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浒墅关文运社区通过一系列“微改造、巧利用”,让社区公共空间焕发新生,为居民织就了一张触手可及的“便民服务网”,使“家门口”的幸福生活更加生动丰富。
“闲置亭”变身“便民角”,小空间解决大需求
![]()
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广泛征集意见,发现“缝补衣裤”与“电瓶车维修”这类日常“小需求”是许多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和通勤一族的“急难愁盼”。对此,社区巧妙盘活闲置资源,将位于水语金成花园小区入口处的两座便民亭,改造为比邻而立的“服务驿站”:一侧是“暖心缝补屋”,配备缝纫机与各色线卷,专注修改裤脚、更换拉链;另一侧是“出行保障站”,工具齐全,为居民提供电动车快速补胎、充气及基础维修服务。
“以前衣服有点小问题,想找个地方修修改改,都得走很远。现在下楼遛个弯的工夫就解决了,真是太方便了!”正在修改裤脚的陈阿姨对这项家门口的服务连连称赞。而一旁的电动车维修点,更是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出行急救点”。王女士感慨道:“上次我车胎扎了,正发愁怎么修,没想到家门口就有维修站,五分钟搞定,真是雪中送炭!”
此番改造,不仅有效避免了公共资源的闲置浪费,更将高频、急需的生活服务精准嵌入社区肌理,把便利真真切切送到了居民“家门口”,成为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一次扎实而温暖的实践。
“小角落”变身“运动场”,方寸之地激活社区活力
![]()
在推进“家门口”服务圈建设时,社区既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也重视大家的精神文化与健康需要。经过精心选址与规划,社区将柠檬花园小区内一处功能单一、人气不足的公共角落,改造为配备多张标准化乒乓球桌的“全民健身点”。
这一巧妙的空间更新,迅速点燃了社区居民的运动热情。昔日安静的角落,如今已成为小区最具人气的活动场地之一。每天从清晨到傍晚,这里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欢声笑语。退休的老人们在这里切磋技艺、闲话家常;下班归来的青年人在此挥拍解压、焕发精神;放学后的孩子们则在此比拼球技、释放天性。“好球!”“轮到我了!”喝彩声与乒乓球清脆的弹跳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邻里相亲的社区生动画卷。
“这个改变真是太贴心了!”正在与老邻居切磋的居民王先生擦着汗,兴奋地表示,“以前想打个球,得专门跑去体育馆,有时还没场地。现在好了,下楼走两步就能挥上几拍,方便太多了!”他感慨道,这张小小的球桌带来的远不只是锻炼的便利,“它更像一个温暖的纽带,把我们这些老邻居、新朋友的心拉得更近了。”
接下来,文运社区将继续问需于民、创新治理,让更多“小改变”汇聚成“大幸福”,用心用情勾勒出宜居家园的崭新图景,让“家门口”的服务圈与生活圈更加完整、更有温度。(冯伊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