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民宣传到督导员特训,再到箱房实战教学,近期,浒墅关南津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系列活动,通过环环相扣的“三步走”策略,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内化为居民的“好习惯”,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社区治理路径。
精准宣传 让分类知识“入人心”
![]()
社区广场上,一场生动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过期药品属于什么垃圾?”“大骨头为什么不是厨余垃圾?”面对居民的提问,宣讲员结合生活实例耐心解答。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趣味互动环节,让居民在参与中掌握分类技巧。“这种讲法清楚,一听就明白!”刚买菜回来的王阿姨称赞道。
专业赋能 打造一线督导“正规军”
要指导居民,先提升自己。社区组织全体督导员开展系统性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分类标准和沟通技巧。“以前凭感觉劝,现在学会了标准流程和话术,工作起来顺畅多了。”资深督导员老张感慨道。培训采用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法,提升督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区环境治理中靠得住、会服务的骨干力量。
实战固效 实现箱房管理“精细化”
![]()
理论结合实践,才能确保成效。培训结束后,社区立即组织督导员前往垃圾箱房开展“岗前练兵”。针对“破袋投放不彻底”“高峰期值守引导”等实际场景,通过观摩示范、上手实操、交流心得等方式,将培训知识转化为实战技能。新入职的督导员老李表示:“现场教学直观实用,让我对做好这份工作充满信心。”这种“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确保了垃圾分类政策在“最后一米”的精准落地。
垃圾分类考验的是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接下来,南津社区将在此次系列活动基础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形成“社区引导、居民主动、管理精细”的治理新格局,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真正在社区蔚然成风。(郑恺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