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韩国釜山广域市厅展览馆迎来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盛宴——2025韩国釜山国际艺术节(Busan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BIAF)。本届艺术节以 “Industry 4.0 + ART” 为核心主题,汇聚来自85个国家的12,990件作品,最终甄选1,235件优秀作品参展,涵盖712件获奖作品与523件交流展示作品,规模与国际化程度均创历史新高。
在此次国际赛事中,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AFCT)师生团队表现亮眼,共获两项金奖、三项银奖、三项铜奖及一项特别奖的优异成绩。学院作品同时斩获象征最高荣誉的“国会议员大奖”,学校亦获得“最佳组织贡献奖”,全面展现AI时代艺术教育与创意科技融合的创新实力。
![]()
BIAF是釜山国际艺术节,即Busan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的缩写,旨在推进文化艺术进步、国际交流合作、社会高端发展,以及地球村文化艺术的升华,打造国际艺术文化主流。釜山国际艺术节面向世界各国学校和艺术家开展艺术、设计、数字艺术及数字媒体方面等作品交流、作品竞赛、高校师生作品展示、艺术家交流、学术交流等文化艺术活动。激发全球艺术热情,汇聚创意灵感,促进多元文化艺术交流,提升设计从业者的创意表达力与技术水准,助力设计师与艺术家在AI与数字视觉艺术领域持续突破与成长,是在国际艺术创意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艺术节之一。
作为受邀嘉宾,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院长刘谦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并携学院教师David Lowden博士和Dane Taylor参与在东明大学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论坛”,围绕AI生成内容的原创性、创作伦理边界及科技对传统艺术的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国际艺术界提供了跨文化、多学科的思想视角。
![]()
![]()
本届艺术节中,西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多件作品入围并获奖,涵盖 AIGC 视觉艺术、数字视频、动画等多个赛道。主要奖项包括:
![]()
国会议员大奖
![]()
最佳组织贡献奖
![]()
金奖作品《Mirror》由孙嘉彤、储榕辰、张舒涵团队创作,以“AI如何观看人类文明”为核心,将AI设定为“第三视角的镜子”,以非线性叙事跨越多个历史阶段,呈现对人类文明的审视与反思。作品源自课堂项目,在暑期进一步深化并融入AI生成影像技术。“我们希望AI不只是工具,而是一面照见文明的镜子,”孙嘉彤说。
作品跳脱传统“肖像”概念,以宏观文明史构成“人类的集体肖像”,在叙事、视觉与思辨之间保持克制与张力。多款AI工具帮助团队突破制作限制,而学院教师丛碧玮和刘洋在结构、节奏与技术应用上给予关键指导。
“工具再先进,也不能取代创作者的人文思考,”孙嘉彤说,“AI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想法”。凭借深刻的哲学思考与跨学科实验性,作品最终获得金奖及国会议员大奖的认可。
以下是学院获奖作品介绍:
金奖作品
![]()
《Mirror》
AIGC视觉艺术作品
作者:孙嘉彤、储榕辰、张舒涵
指导老师:丛碧玮、刘洋
作品简介:当AI作为他者生命,以第三视角凝视人类时,我们的文明被映照为一面镜子,构建出人类肖像4.0,也促使我们重新面对自身。被观看的是一条信仰演化之路:从自然崇拜、宗教权力、世俗统治到资本与数据理性,每一步皆为造神造像造相与自我建构。影片通过一位智者的冥想展开,作为观众的映射角色静默穿行于历史片段中,构成非线性的时间回环。作品亦为镜像结构,引导观众在观看中凝视自身,映现“镜子”与“肖像”的双重含义。
![]()
《拙政园数字文旅》
ICAC国际创意艺术 (数字视频)
作者:艾意凡
指导老师:刘芳
作品简介:拙政园数字文旅项目以科技力量重塑古典园林之美。依托虚幻引擎(UE)强大的实时渲染技术,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拙政园进行了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孪生重建。项目不仅精准还原了亭台楼阁、山水萦绕的园林胜景,更创新性地引入了动态四季系统与活态生态模拟。用户可沉浸式感受春日繁花似锦、夏日绿荫如盖、秋日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的四季变换,还能与林间飞鸟、池中游鱼不期而遇,体验生机勃勃的自然野趣。这既是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永生,更是一场打破时空界限的深度文旅探索,让这座千年名园在数字世界中焕发全新活力。
![]()
《空心》
ICAC国际创意艺术(动画)
作者:梁思畅
指导老师:刘芳
作品简介:《空心》讲述了一位少女在学业压力与父母期望下,被迫放弃个人爱好而专注课业的故事。当她最终实现升学目标后,却陷入深深的迷茫,失去了人生方向。这部动画深刻揭示了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批判了单一成长模式的局限性,强调唯有多元发展,才能构建完整的自我。
![]()
《根》
ICAC国际创意艺术(动画)
作者:刘思彤、钱佳懿、唐千怡、薛尧、张芷妍
指导老师:刘洋
作品简介:《根》是一部简短的视觉效果电影,其创作主题是“两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艺术智能”。影片讲述了一条小型数字鱼,它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者。这条鱼游过一系列抽象的环境——这些环境象征着人工智能的各个方面,如计算系统、数据洞穴以及一个中央的“母系统”——它愉快地与这些空间互动,却浑然不知自己正逐渐被它们吞噬。在最后一幕中,这条鱼完全消失,只留下了它的骨架。
这个叙述是人类创造力与AI之间复杂且往往不平衡的关系的一个隐喻。尽管这条鱼认为自己正在积极参与创造过程,但它最终将自己贡献为一个系统的燃料,这个系统吸收信息而非协作。该项目反映了当前围绕作者身份、艺术能动性和将AI作为创作工具所涉及的隐性成本等问题的担忧。
![]()
《苏醒》
ICAC国际创意艺术(动画)
作者:刘思瑶、周紫岚、赖彦如、朱康毓、乔芊语
指导老师:刘洋
作品简介:《AWAKEN》是一部聚焦人工智能觉醒主题的3D动画短片。在一座被废墟吞没的未来城市中,一名失忆的机器人意外苏醒。它在探索人类遗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理解情感与艺术,最终在片刻顿悟中崩溃关机。而一声新生婴儿的啼哭,却为这个看似终结的世界留下希望的回响。
影片以“2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为核心命题,探讨当人工智能失去理解人性的能力时,艺术是否能成为唯一沟通的桥梁。
本片采用象征性叙事手法,通过涂鸦日记、雕像残骸与乱码文字等视觉线索,构建出一个机器人与人类间的语言理解能力已被中断的世界。在失语的状态中,图像与艺术成为机器人与过去人类之间唯一可能的沟通媒介。我们以城市废墟的静谧与断裂景观,象征技术文明在失去人文关怀后所呈现的荒芜状态。影片通过机器人对图像、符号与艺术的逐步感知,隐喻情感与理解能力的再生成过程。艺术在片中不再只是美学呈现,而成为沟通断层中的情感媒介与认知契机。同时开放式结局意在延续对“技术之后”的哲学思考——当秩序崩解、语言失效,艺术与情感是否仍可作为连接彼此的最原始纽带?
![]()
《守护者》
ICAC国际创意艺术(动画)
作者:林柏杨
指导老师:刘芳
作品简介:故事发生于机械星球潘多拉。人类的贪婪引发了能源的过度开采,环境恶化最终催生了毁灭文明的恐怖怪物。高度发达的文明毁于一旦,怪物肆虐整颗星球,然而,文明的火种从未熄灭。
本作品创新融合中国传统铠甲设计与赛博朋克美学,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生动展现主角塔兰达尔步入先祖祭坛、继承远古铠甲、成为文明守护者的震撼历程。
![]()
《槌与芯》
ICAC国际创意艺术(动画)
作者:茅欣然、滕佳含、蔡昀羲、章天艾
指导老师:刘洋
作品简介:这是一部以人工智能与艺术智能为主题的短篇动画。在一座跨越时空的拍卖行里,一幅画作的命运,折射出三个时代对艺术与价值的狂热与迷失。
在没有人工智能的年代,一幅浸润着画家心血的真迹在拍卖会上无人问津,落寞收场。当世界进入AI的黄金时代,一幅与之相似、却由算法生成的画作,竟引发了全场的疯狂追逐,将拍卖变成一场喧嚣的盛宴。然而,狂欢戛然而止。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将一切摧毁。在颓败的后人工智能时代废墟中,那幅曾被奉若至宝的AI画作已无人理会。人们如掠食般争抢的,是散落各处、已烧焦的AI零件——它们被视作新的“价值”象征。
最后,蕴藏着一个隐秘的讽刺:画框中的作品,始终在无声地流转、变幻……仿佛在嘲笑着每一个时代自以为是的审美与信仰。当人工智能成为创作的主体,什么,才是永恒的艺术?
![]()
《未知大陆生态调研》
ICAC国际创意艺术 (数字视频)
作者:翁泉
指导老师:刘洋
作品简介:在一个旧的遗落的人类文明中孕育出的新的文明,这个星球的生命与机械生命交织在一起。这个数字视频主要想要展现生态与机械共存这一世界观在视觉上的探索。故事设定于一个苍茫而危险的异世界,主角以好奇心展开探索。
恭喜以上获奖师生团队!
西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在2025釜山国际艺术节上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现了学校在新时代数字视觉、AI艺术、创意科技等方向上的教育成果与国际竞争力。
学院将持续推动跨学科创意生态建设,为全球艺术教育和未来视觉文化创新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与技术前瞻力的创意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