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这五年,我在昆山挺好的】赵雪娟:以绳为笔,勾勒传统文化新韵)
在昆山开放大学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几十名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围坐在一起,指尖缠绕着五彩丝线,目光专注地追随着讲台上那个温婉的身影——赵雪娟,昆山绳结非遗传承人。她手中的红绳如游龙般穿梭翻飞,不过片刻,一个精巧的中国结便在指尖绽放。
“绳结不只是手艺,它是会说话的文化。”赵雪娟轻声说着,手中的动作未停,“每一根线,都连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教室里弥漫着安静祥和的愉悦氛围。这堂课是昆山开放大学开设的绳结选修课,作为全市32所中小学及高校非遗进校园项目的一部分,它正悄然将古老的绳结艺术带入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
赵雪娟是土生土长的巴城人,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因对中国结的热爱,她于2019年辞职回乡,在巴城老街创办了“玉面琵琶原创手工编织工作室”,将心中热爱转化为事业。令人欣喜的是,原本只有一间的工作室,在今年夏天已扩展至三间。授课、游客体验……这个空间已成为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在这里,赵雪娟以绳结为笔,让昆曲的婉转在编织中凝固。她创作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长生殿》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还有那些生动的“生旦净末丑”脸谱,都在绳结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她不仅精心搭配色彩、线条和配饰,更深入挖掘昆山本土文化,将昆山三宝、昆山三贤、大闸蟹等元素融入创作,让绳结艺术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焕发时代光彩。
“以前总觉得非遗遥不可及,现在亲手编织,才发现传统文化就在指尖流动。”一位大一学生举起刚刚完成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赵雪娟还将绳结艺术带进社区、企事业单位,甚至远赴马来西亚进行文化交流。一根根丝线,织就了一座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作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赵雪娟的工作室特别为“宝妈”等女性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在编织中找到自信与自我价值。为了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她还开发了包挂等时尚单品,推出不同难度的材料包,让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走进寻常生活,变成可触摸、可创造的日常乐趣。
在昆山这座以经济硬实力著称的城市里,传统文化的软环境建设正在悄然开花。实验小学、娄江小学和城北中学等32所学校的绳结课堂,让数千名学生在编织中与传统文化相遇。而在巴城老街,赵雪娟的工作室已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点”,全年开放的手工体验活动吸引着八方来客,人们可以随时坐下,在丝线的穿梭间完成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这种创新融合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肌理,更激活了本土的创新创业活力,让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非遗需要与时俱进,只有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永葆生机。”赵雪娟的眼中闪着光,手中的丝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阮欣悦
融媒体摄影 | 袁新宇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