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龙池社区,67岁的王建英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王阿姨”。这个名字背后,是十五载春秋的默默坚守,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善举,更是一颗将社区烟火情捂得滚烫的赤诚之心。从职场退休的她,没有选择安逸的“清福”,而是奔赴了一场与社区公益的漫长约定,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传递温情,成为了街坊邻里心中最暖的“贴心人”、社区治理中最稳的“压舱石”。
坚守,是选择“被需要”的生活方式
2010年,“山里阿姨”志愿服务队初建,退休在家的王建英第一时间响应,成为首批骨干。自此,志愿服务成了她的“新岗位”。关爱孤寡、帮扶困境、环境整治……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十五年间,服务队的成员来来去去,有人因年迈退出,有人为家事暂别,唯有王建英,如磐石般扎根于此。寒来暑往,她从无间断,将“一时热心”淬炼成了“长期习惯”。这份坚守,并非出于任何外在要求,而是源于她内心对“被需要”价值的深刻认同,是她主动选择并甘之如饴的生活方式。
传承,让节气美食承载时代温度
“山里阿姨”有一个温暖的传统——每逢节气,为社区特殊群体送上应季美食。王建英是这项活动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清明青团、立夏乌饭、端午粽香……每一道美食都倾注着她的匠心。
![]()
早年,她曾踏着晨露上山采摘最新鲜的艾草;如今,为兼顾安全与生态,她改用社区统一食材,但那份制作的用心丝毫未减。从食材处理到火候拿捏,每一个环节她都一丝不苟。她说:“这不仅是吃食,更是心意的传承。”当一份份热气腾腾的节气美食送到老人手中,传递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守望相助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社区里的生动演绎。
担当,于细微处见“大家”情怀
在王建英看来,社区治理无小事,居民诉求即大事。她以“眼里有活”的敏锐和“心里装人”的胸怀,成为了社区的“移动探头”和“连心桥梁”。她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关爱社区特殊群体,以子女般的体贴帮扶独居老人。
![]()
每日散步,是她雷打不动的“巡查”时间,路灯、路面、公共设施,任何细微隐患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并第一时间上报解决。居民有矛盾愿找她调解,社区有事务常请她参与。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搭建起居民与社区之间最稳固的信任通道,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治理理念落到了实处。
引领,以好家风涵养社区新风尚
志愿精神的伟大,在于它不仅能点亮自己,更能映照他人。王建英的坚守,如同一支无声的号角,在家庭内部吹响了奉献的集结号。丈夫化身“维修达人”,有求必应;儿媳更是主动接过了服务的接力棒,成为关心邻里、助力社区的新生力量。王建英用十五年的身教言传,将志愿服务从个人善举升华为家风传承,进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社区向善力量。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再到一片邻里,这场关于爱与责任的接力赛,正在龙池社区温情上演。
十五年,青丝渐成华发,不变的是她眸中的热忱与脚下的坚定。王建英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五千多个日夜的真诚付出,将一份平凡的坚持,沉淀为不平凡的力量。她是龙池社区里不灭的暖阳,温暖了一方水土,守护了一方人情;她也让“志愿精神”这四个大字,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显得格外真实而闪亮,成为这烟火人间中最动人的风景。(枫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