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枫桥街道寒山社区“第四期·同心·邻里织爱”钩织共学活动在居委会二楼大会议室温情开启。作为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本期课程挑战升级,历时更长,旨在引导学员们完成一件集大成的作品——精巧的迷你斜挎包,为这段历时月余的非遗共学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鉴于斜挎包制作的复杂性,本次活动特意提前一小时开始,为深度教学留出充足时间。“这是我们共学之旅的‘毕业设计’,”朱老师幽默地开场,“它考验的是大家对前三期所学针法的综合运用,以及部件拼接、细节处理和立体构造的能力。”随后,朱老师便讲解了如何精准处理拐角细节以实现包身挺括、如何编织牢固又美观的“虾辫”包带等,瞬间点燃了学员的创作热情。
两小时的实践环节,既是一场技艺的磨砺,也是一幅邻里温情的生动图景。五彩的丝线在指间缠绕飞舞,钩针穿梭,勾勒出包身的雏形。面对拼接、织带等难点,学员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耐心与互助精神。“这里要数准针数,不然包身会歪”“我来帮你看看这个‘虾辫’的起头,回头方便缝合”,类似的对话温暖了整个课堂。
本期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寒山社区钩织共学系列活动圆满落幕。回首四期活动,居民们从需要老师手把手教导,到如今能自信挑战斜挎包这样的复杂作品,甚至成为身边人的“小老师”。这一转变,正是非遗技艺在社区传承的最佳印证。
“这四期活动,我收获的不仅是一个发圈、一个柿子、一个包,更是一份沉静的内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织友’。它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了让自己专注和快乐的‘小天地’。”学员张女士动情地分享。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共学’这把钥匙,不仅打开了非遗传承的大门,更点燃了居民的学习热情,织密了邻里关系网,为构建和谐友善、富有文化底蕴的社区‘再添一把火’。”社区负责人总结道,系列活动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一颗颗热爱传统技艺的种子已在寒山社区播下,未来必将持续发芽、开花结果,在更多居民的心中,织就一片非遗传承的繁花胜景。(孙渝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