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社山,也叫北犊山,在今江苏无锡市西二十五里,与独(犊)山对峙,屹立湖畔。独山,独峙五里湖、太湖相通之口,《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无锡县:独山,“锡山之脉南来,是中断,梁溪经其间入太湖,曰独山门,一名晋陵门。《志》云,独山之北,与管社山相望,谓之浦岭门;南与充山对峙,谓之独山门,梁溪经五里湖而西,由二门入太湖,为扼束之地,旧有官军戍守”。
清朝康熙年间,有杨维宁氏(1674-1736),字紫渊,少负奇才,性刚耿善,天赋臂力,以武技鸣大江南北,与甘凤池同为十八侠士之一,独自击退过太湖上的“湖匪”。对于杨维宁的事迹邑人王西神在其《管社山庄》(刊发于《半月》1922年第2卷第1期)一文中有详细的叙述。杨维宁出资购得了太湖边上的管社山这块宝地,构筑了一处私宅,内筑堤建池,遍植翠柳,名叫“杨园”,人们称为“管社山庄”,杨维宁也因此自号管社山人。杨园建成后,杨维宁闭门谢客,潜心理学,有《潜乐堂藏稿》存世。
2008年,无锡市蠡湖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管社山区域建设项目,组织无锡智汇景观设计公司、浙江大学设计院园林分院、英国ECO景观建筑事务所、澳洲泛亚国际公司和无锡园林设计院5家中外设计单位分别编制项目设计方案,经专家组对方案进行比选,最后确定吸收英国ECO景观建筑事务所等方案的优点,由浙江大学设计院园林分院具体负责设计深化。新建的管社山庄地处无锡太湖、蠡湖、梁溪河交汇处,西起管社山,东靠犊山大坝,南到万顷堂,北至环湖路,总用地面积约43.4公顷,开启了管社山庄凤凰逆磐的新程,也揭开了管社山庄为百姓所知、所喜、所爱的新面貌。山庄沿湖而建,山水相依,内有一条主园路贯通全园,连接万顷堂、虞美人崖、驻美亭、万顷古渡、思源亭、梅园水厂工业遗址、杨家祠堂、镇湖庵等古建筑群,又通过长达2公里的木栈桥亲水平台把各类湿地串连成线,可望烟波万顷,可感湖山笑傲,可品楹联题咏,可知遗址遗迹,真是文明与历史流光溢彩,古代与现代交相辉映,成为一处大众“春观鸟、夏赏荷、秋听涛、冬吟雪”的好去处,成为一个热门打卡地。
管社山庄
天湖一角万顷堂
管社山庄的前身,是当地乡绅杨维宁的私宅杨园。到了民国时期,杨园已经颓废,园内到处是断垣残壁,古屋无人。有文称“此园乃依山傍水面筑,景致清雅,疑世外桃源,惜乎入内,仅有破屋数橼,荆棘丛生,不堪入目,令人有沧桑之慨”(野鹤,《游管社山记》,《时报》,1916年12月7日第8版)。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杨维宁的后代杨翰西与友游管社山,路过杨园时,看到面对万顷太湖的古庙殿宇倾圮,神像凋残,伤感于它的破败,于是众人慨然认捐重建出资重修杨园,于次年3月建成,并于北犊山南麓一平台之上修筑一楼,由社会名流秦岐臣即景命名“万顷堂”,并修筑了去鼋头渚的渡船码头。当年建造的万顷堂,是观赏太湖风景的绝佳之处,也算是无锡历史上太湖湖湾开发出来的第一个人造景点,是杨氏开辟鼋头渚横云山庄的先声,在无锡近代园林特别是太湖湖滨风景的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野鹤(其当时正在公益二校任职)在其《游管社山记》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由是逶迤南行,羊肠小径,未及百步,见屋桷三楹,如杨园之依山傍水,门墙宏敞,气象维新,盖落成未久也。前有石台三四围,各备以石凳,精致可观,一若专供游人弈棋者。西有老松一,枝干蚪曲尤为怪伟奇绝,盖千岁物云。予等叩门而入,稍事休憩,阍人出茶,芳冽可饮。回首见中悬一匾,颜曰万顷堂。旁注“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取以成数名之曰万顷,不亦宜乎”等字样,杨翰西先生所题,而秦郊农先生之手,笔笔力挺健迥,非常人所能及也。两旁对联琳琅满壁,咸为该处写照。兹录如下:寒食节孙叔方先生题句云“满地干戈故老伤春作寒食;重湖风月有人招隐结茆庵”,又孙叔方先生撰句云“萧鼓迎神百道风帆来管社;咏觞修稧几人墨妙写兰亭”,又孙叔方先生集旧句一联云“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杨建纶先生撰句云“洗尽旧胸襟一水平铺千顷白;拓开新眼万山合抱数峰青”,许复菴先生题句,时年七十有四联云“山水尽徜徉异世同心此间近接紫渊宅;风尘方澒洞问天搔首吾老已过绎县人”,又体一联云“何处有桃源且偷半日闲来享湖山清福;新邻接梅岭会看十年后定成世界名区”,陆耀星先生撰句云“如上岳阳楼对万顷湖光重忆希文椽笔;遥瞻吴越界指一帆风影可来蠡湖扁舟”,秦郊农先生撰句云“眼前图画新开大箕山小箕山列岫晴湖不教痴翁留妙笔;世外仙源谁是东管社西管社结庐翠麓可有渔郎来问津”。
从作者上述文字可见当年杨翰西所建“万顷堂”受到众多无锡闻人名流的关注,纷纷撰联作文以贺、以抒胸臆、以绘河山,笔者所见就有无锡教育人侯鸿鉴在《无锡教育杂志》1917年第8期上的《寒食游管社山记》,其中说道:
邑人杨君瀚西等新筑一楼,落成之日,适以寒食,偕荣君瑞馨,宴客斯楼,凭栏四眺,俯仰胜景,觉栏外烟波万顷直卷,几席前岛屿纵横,夕阳斜照而鸥鹭闲踪,与樵夫牧竖共话,于山崖水湄,不觉人世劳劳之事业,皆可付之。缥缈氤氲,外者荆榛,时局来日,大难安得常此优,游山水消遣世虑耶。
如今,登上扩大了的堂前观景平台,居高邻湖,凭栏下窥,见太湖波光泛泛,银鳞闪烁,远一碧万顷,水天一色,尽收眼底,对面湖中三山沉浮于前,北犊翠峰屏障于后,左望鼋头渚、中犊山,右眺小箕山、大箕山,左右相峙,风景层次之丰富,形胜之佳,以此为最。当年袁世凯二子袁寒云访锡,适值重阳,冒雨游太湖,登万顷,为这里的风景折服,遂题一联:“几席三山万顷波涛疑海上;湖天一阁重阳风雨是江南”,此联如今悬挂在万顷堂内,笔者私下以为万顷堂前各色楹联以此联为最佳,上联虚写,恍疑万顷堂若海上三山;下联实写,眼前仲秋风雨中的江南,淡淡几笔,虚实相生,衬托出太湖风光气象万千,清雅脱俗,悦目怡神。在万顷堂平台面湖的壁墙上雕凿着“碧波万顷”4个汉白玉大字,是2008年无锡市蠡湖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万顷堂进行修复建设时请上海著名书法家周慧珺题书的。
万顷堂
万顷堂中,袁寒云所题对联
当年,杨翰西建成万顷堂后,曾联合锡邑蒋士松、荣宗铨、王锡琪等人士有两个提议,一是提议修筑从梅园到管社山庄的公路;二是修建从万顷堂旁北犊山(管社山)至鼋头渚的长桥。
笔者所见《锡报》1917年11月24日第3版有《建筑万顷堂支路》的消息称:
邑绅蒋士松、荣宗铨、杨寿楣、王锡琪函称:开原乡自开辟马路以来,各地交通人称便利,所有干支各路均分筹款项,次第兴筑,惟查徐巷东山脚起至北犊山止约计六百丈,旧路狭窄。湖边新建万顷堂之后,风景益佳,游人日众,均以车行不通为憾。即查东管社一村儿童均须至徐巷就学,每逢天雨,亦行艰苦。士松等现已筹集经费,拟将东山脚至北犊山湖边为止,先行开筑土方,铺设煤屑,以便车行。就原路两旁各加阔四尺,凡路线过形迂曲之处,酌行改直,所用两旁田地,除劝请捐助外,其无力捐助之户,拟照开原路工局呈准章程给租或按市值给价。
《新无锡》1929年3月17日第3版《整理湖滨风景之计划》一文说道:
从梅园至万顷堂,本有一雏形马路,面积既狭,路又不平,殊足为名山之玷,现由荣杨二氏(荣德生、杨翰西)各斥私资,将该处马路重行整理,首将面积放宽至一丈二尺,高低之处,一律夷平,先铺煤屑,再驳石片,中段杨家桥亦须拆卸重造水门汀者,面积与马路同。现在从万顷堂至杨家桥工程已将告竣,从杨家桥至郑松亭宅一段,尚未整理。
开辟小箕山公园。本为缪丕成氏建设大无锡计划之一,现已由荣宗敬氏承认独资开辟,其路线则从万顷堂起至小箕山止,中间经过大箕山芦花荡等处,预备填太湖,筑桥梁,以底于成,至迟在今夏即须动工,限半年告竣,预计明年今日,可以驱车直达小箕山公园矣。
再如《津浦之声》1928年第7期第223-224页刊文《无锡整理湖滨风景之新计划》曰:
无锡地当沪宁铁路中枢,濒临太湖,工商业既甚发达,而太湖惠泉之胜,尤名闻全国。近年邑中有识之士,以太湖浩渺三万六千顷。滨湖地带如万顷堂、鼋头渚等先后加以人工之点缀,风景益觉秀美,来锡游览者日见众多,惟自城赴万顷堂、鼋头渚交通不甚便利,人力车及长途汽车仅通至梅园为止。梅园以西,直达湖滨,山路崎岖,往来殊感不便,且太湖面积广阔,仅加以一二人工点缀,殊觉不够。而万顷堂、鼋头渚间虽相去不远,往来必须渡船,每遇风波险恶,小舟颠簸,上下尤足令游客望之生畏。邑人荣德生君有鉴于此,认为有加以整理建设之必要。前曾有于万顷堂鼋头渚间筑堤,并展长梅园马路直达万顷堂之议。同时,并有筹集巨款建筑环湖马路,更于湖滨风景秀丽之处建筑别墅、公园及市房点缀风景,招揽商人营业,振兴市面之大计划,惟以需款甚巨,工程浩大,规划固甚不易,筑费又感困难,更值连年兵乱,此项计划遂告搁置。最近邑人杨翰西君以连年经营鼋头渚,业已日臻完善,惟为增加鼋头渚之景色及价值,暨游人之兴味起见,认为荣君计划之一部分有酌采实行之必要。当今与荣君接洽,切实磋商,闻已议定下列两项工程,即日从事积极建设,以图逐渐达到整理湖滨风景,发展滨湖地带之目的。闻其预定两项必要之建筑工程,即为(一)将荣君原定万顷堂鼋头渚间建筑长堤之计划,改为建筑七个环洞之长桥。该桥预定自项王庙前只直达鼋头渚之山麓。工程告竣后,游客可由万顷堂直达鼋头渚,不必再需渡船。并拟在桥之两旁遍装电灯,夕阳西下后,缓步其上,桥影卧虹,灯光与水光相连,当必另有清妙之致。此外,鼋头渚现已装有电灯、电话,因其孤悬湖中,与陆地隔绝,故电线之敷设工程甚巨且感困难,将来桥工告竣,通入湖中之杆线即可在桥上敷设。此后附近日渐发展电灯、电话,如有增设之必要,施工可大为简易。(二)即实行荣君前定展长梅园马路之计划。将原有山路筑平,更放宽至可容汽车二辆并列往来为度,筑成自梅园直达万顷堂之长途汽车路工程告竣后,游人可由通惠路乘汽车经梅园至万顷堂,更经万顷堂至鼋头渚之长桥,直达鼋头渚之山麓。其便捷及足以增加游人之兴味,自可不烦预卜。现荣杨两君正在切实洽商进行,并估计工程将来所需经费,除有两君担任外,并拟请邑人捐助。邑人闻此计划者大都均表赞同。住居荣巷向在上海经商之郑松亭君对此计划亦极表示赞美之意。郑君有基地一方,在梅园之西,适在梅园至万顷堂之中间,将来如实行建筑汽车路,该地为必由之处。闻郑君为促进前项计划之实现起见,最近曾向杨荣二君表示,将来建筑汽车路之计划如果实行愿将此项基地完全捐助,以利筑路进行云。
上述计划虽未能完全实行,但梅园至管社山万顷堂的道路确得以拓宽,万顷堂鼋头渚之间长桥虽未能建,但荣德生先生在1934年其六十寿辰时,将亲友赠送他的寿礼折款6万元,亲自择址宝界山麓,建造了横跨蠡湖的宝界桥。桥长为当时无锡桥梁之冠,故又名“长桥”,桥60孔,以应荣公寿纪,时称“江南第一大桥”。当然,荣杨两位所提在万顷堂与鼋头渚之间建一长桥,我以为不失为现今缓解这一节点交通压力的举措之一。
杨氏祠堂鉴古今
1937年,杨翰西将万顷堂一带全部归并给堂兄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实业家杨味云(1868-1948),统称管社山庄。杨味云当时自题管社山庄一联曰:阅星霜二百八十年,载酒又寻杨子宅;揽烟波三万六千顷,披图长对米家山。说是“山庄”,其实有山而未见“庄园”或“别墅”,当然,想当年杨紫渊氏曾建杨园于此,也就能说得通了。所以,现在走进“杨氏祠堂”,抬头即见“管社山庄”的匾额。“杨氏祠堂”为杨氏后裔杨翰西等1915年在原杨园旧址上所建,对于杨园,王西神在《管社山庄》一文中有此描述:“万顷堂之左麓,有废园一所,规湖作池,遍植荷蕖菱芡之属,筑堤植柳,养鱼种竹,翦木燔石,剔壑搜岩,当其盛时,层楼高馆,芳亭曲榭,掩映于湖光山色中”。祠堂建筑的整体风格,是为一组仿清代官式建筑群,共有二进和一座两层小阁,规制高而显敞,富丽堂皇。这种建筑的风格非常独特,从格局和建筑细节上看,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手法,无论是天花板上的藻井,门的雕花式样,绿化园林小品,阑干、歇山顶等建筑附件,都是传统的,依稀有紫禁城和大衙门的影子。当然,仔细看来,无论是建筑材料的使用,还是厅堂建筑本身的大格局,则已经是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格建筑,这种建筑,我们在南京总统府、南师大、中山陵等处,都能够找到非常相似的原版,是无锡地区为数不多的民国时期建筑。
杨氏祠堂
在杨氏祠堂背后的山坡上,又建了杨氏墓园,园内共安葬了八位杨氏家族成员。杨味云夫妇的墓即在此,墓墙上刻刘海粟“云在双松”题词,且有杨味云诗冢,上刻章士钊“平生贯华阁,大隐钓璜溪”题词。墓园内还有杨味云八妹、旅美画家杨令茀墓,墓前有刘海粟题“爱国女俦”刻石;另有杨味云之子杨景熥(字通谊)、荣漱仁夫妇墓及杨味云之女杨景晖墓。管社山东麓杨氏墓园及祠堂确为民国无锡豪门的历史见证。
据野鹤在其《游管社山记》一文中说,“离园约十步,见有一洞,窥之甚黑,以火烛之,深邃殆不可躬,俗谓之‘仙人洞’也。洞旁有大石穹,起广可丈许,瑰丽奇绝,石上有泉,容积甚微,土人语余曰‘是为一勺泉’。其中清水取之无穷,用之不竭,凡来游客,莫不称为宝物。”笔者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管社山附近的小学教书,课余带学生进入梅园水厂,却未见这洞与泉,不知是因为游之不深入的缘故。但关于一勺泉,在鼋头渚倒是有这样一处的。
项王庙与虞美人崖
管社山万顷堂东侧原有一座项王庙,缘何会在管社山筑一项王庙,历来各有观点,民国时期《苏民报》上还有过一番讨论,有人认为就是“项王庙”,以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中云:“项王庙,在州南开化乡。故老相传云:项羽避仇吴中,尝至其地,故后人祠之。”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载:“项王庙在县南开化乡,故老相传云:项羽避仇吴中,尝至其地,故后人祠之。”清嘉庆《无锡金匮县志》载:“项王庙在开原乡管社山麓(旧志作开化乡)。不详其创始。旧传项羽避仇吴中,尝居其地,故祠之。”这些县志中的记载来证明。但质疑者认为,古来庙祀者,必定是有功绩,而项羽只是因为避仇经过这个地方就“崇而敬之”,好像说不过去,理由不甚充足。于是,有人则以光绪七年《无锡金匮县志》中所载“管社山,在镇山之西,与独山相对,下有项王庙,或云:本夏王庙。相传独山门为神禹所凿,故祀于此,后乃讹夏为项。”作为反驳,认为夏王神禹治水有功,相传蠡湖与梅梁湖之间原来没有水道相通,大禹开凿独山门,沟通两湖,使蠡湖沿岸避免了旱涝之灾,由此被太湖地区渔民奉为湖神,受到尊崇,为他建庙祀之,还说得过去。侯鸿鉴在《寒食游管社山记》一文中说,“管社有夏王庙,年代久远,误为项。因点缀车盖柏、虞美人石等为项王生色,可笑也。”
当时项王庙所祀之“项王”,据说“着古袍、执玉笏、垂冕旒,俨然一副帝王之相,却无拔山举鼎之概”,是一位温文尔雅、白面长髯的神像。王桐龄先生(1878-1953,号峄山,河北任邱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攻读史学而正式毕业的学人)在其《江浙旅行记》中描述说:“湖神庙西有项王庙,祀西楚霸王项籍,神像白面黑须,衮冕,有儒者气象,不似拔山盖世之壮士。相传项羽避仇吴中即此地,故立庙祀之。”这样的塑像,难怪有人质疑项王庙是否为“项王庙”了。
庙门前竖有汪兰皋所撰楹联,云:“到此疑仙,蓬壶瀛洲方丈;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汪兰皋(1869-1925),江苏常州人,名文溥,字幼安,号兰皋,别署忏庵、北海后身等。40岁后以字行,并取兰皋为号。民国初年,加入南社。一次,汪兰皋拜谒项王庙,随手撰作上述一联。杨翰西修筑万顷堂,修葺项王庙时,将汪兰皋之联书于庙门前。相沿行走太湖之货船,每逢出湖入湖之前或春秋两季必由舟子恭恭敬敬地到项王庙及项王庙东侧的湖神庙,燃香叩首,求佑其出湖行舟风平浪静。“堂西为湖神庙。祀湖神,神白面无须,戴王冠,穿红色蟒袍,颇不似平常龙王庙中之龙王像。”(《江浙旅行记》)对此湖神,笔者也见有资料认为是范蠡,大概是因为范蠡曾与西施在蠡湖放舟的缘故吧。
项王庙前有突出的石崖,极为秀美,邑人杨楚孙先生在杨翰西修葺项王庙时以虞姬精灵不散,化石庙前,故名之“虞美人崖”,以崇虞姬,也让美人英雄相伴,相与为俪。岩间有一棵紫盖奇松,撑张妙态,苍翠蓊郁,亭亭然,望之如车盖,因名“车盖”,以崇楚霸王(车谐音楚)。孙寒厓有《虞美人崖》诗:“偶然思踏脚心酸,况是悲歌生别离。绝世美人成独立,太湖万顷足偏安。化将片石誓相伴,开到幽花泣未干。欲共揽衣最高处,可怜风露不胜寒。”(《新无锡》,1915年3月5日第7版)许国凤文存中有《虞美人崖题壁》诗一首:萧鼓年年报寒频,项王古庙峙湖滨。风云叱咤今安在,独有危崖吊美人。有署名“独笑”者应杨楚孙作《题虞美人崖》:“拥髻凝愁见化身,白云蹋体一逡巡。寒泉秋菊追余赏,残日幽花伴早春。啼断斑骓成独往,寒封翠袖与谁亲。平生未洗乌江恨,肯事顽山浪恼人。”(《新无锡》,1915年3月10日第7版)
关于车盖松,颂陀有诗“人间那有桃源里,为访赤松过具区。云影幢幢留夕照,涛声灏灏落平湖。独超上乘疑罗汉,小隐名山笑大夫。于此最宜弹一曲,援琴只恐赏音无。”松朋有诗“委蜕青虬上击云,鳞䰇蝹蜿坼龟纹。无心揽辔非梁栋,有意还辕避斧斤。高座玄谈聊捉尘,故人厚禄感离群,苍官不让苍头健,旗鼓居然张一军。”(《新无锡》,1915年3月27日第7版)总而言之,当时文人墨客对项王庙、虞美人崖、车盖松之诗词歌赋还留有不少,也总有人热衷于其中的解读或再解读,当然这也就给到这些景点和观景的人独特的趣味,诚如“能说江山前古事,解人只有买糖翁”。
虞美人崖上,有杨翰西等人于1916年认捐建造的驻美亭一座,彩绘华美,古典重檐,名“驻美”,是意蕴项羽和虞姬眷侣往事。可惜抗战胜利后,有拟建桥者(笔者见到(《大锡报》1946年3月9日第3版有《钱孙卿薛明剑等发起建筑湖江公路万顷堂与鼋头渚之间横架长桥》的报道)将石崖炸毁以作桥基,后桥未建成,而岩崖、车盖与亭子等却毁于一旦,美景不在。为纪念历史人物项羽及其美人虞姬这一历史典故,2008年7月由无锡市蠡湖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原样重建了“驻美亭”,并在原石崖下方,重书了“虞美人崖”4个红色大字,在石崖下方播种了虞美人草,力图再现昔日风采。
据民国时期资料显示,在万顷堂的右边独山乡人郑松亭建了三个戏楼,并聘请梨园弟子到此表演,曾经盛况一时。《申报》1918年11月6日第7版有载“独山乡人郑松亭经商沪渎,颇有所获,乃捐资就堂之右隅依山面水建三戏楼,地势已胜,雕漆亦精,近始落成。昨由郑君自沪延来雅歌,集票友多人,定于今日于新戏楼会串著名之剧,是日往观者异常之盛,山前游船停泊如蚁,奈天公不肯作美,午后忽下骤雨,因之大煞风景。”《新无锡》1918年11月3日第2版《项王庙演戏之盛况》称:“管社山麓之项王庙近有邑人从事修葺,焕然一新,并建筑万顷堂为宴游之所,兹闻独山人郑松亭经商沪上,近来颇称殷实,遂捐资将项王庙戏楼建筑一新,并于今日演戏一台,戏子均系上海著名票友,业于昨日带同行头乘下午三钟车来锡,准于今日上午九时开演。邑之有周郎癖者,当联袂往观也。”《新无锡》1918年11月4日第3版《项王庙演戏之情形》说:“昨日管社山麓之项王庙由独山人郑松亭从沪上雇来戏班演戏一台等情已志本报,兹闻昨日之赴观者异常众多,盖闻得戏班从沪上雇来且有著名票友登台客串,故有周郎癖者莫不趋之若鹜,有乘船者,有乘车者,一时车资顿贵,来回须钱六七百文。然该庙地临湖滨,剧场甚小,以事观者诚有不能容足之叹,兼以所演各剧不甚精彩,颇不满意云。”《锡报》1918年11月4日第5版同样报道《项王庙演剧之热闹》:“昨日独山门项王庙忽然开演京剧,各节已志昨报,兹悉昨日城中雇舟往观者人数甚多,自西门至梅园路之黄包车雇至一空车资较平日大一倍。据观者云,是日演剧颇佳,行头亦新。万顷堂前泊有邵陈二画舫,剧员所雇,堂中即作后台,颇见凌乱,闻综计是日所费连船资车资旅馆饭食杂用等项共计费去洋五六百元之谱,亦云甚巨。”
水厂遗址念发展
千百年来,无锡百姓一直饮用河水、井水、塘水,卫生健康堪忧。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在管社山庄建了无锡历史上第一座自来水厂,取水口就在山庄前的太湖中。从此锡城老百姓,第一次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初,梅园水厂结束了其历史使命,成为山庄里的一处工业遗址。
在万顷堂下,有一条长长的栈道,连接着五里湖和外太湖。透过栈道的透明玻璃窗,可以看到几根水管,这就是当年取水用的管道,而不远处的五里湖和梅梁湖的交界面,就是早期梅园水厂的取水口,也是无锡史上第一个城市供水水源地。太湖水从巨大的取水管网进入厂区,经过沉淀,过滤系统等一系列工艺处理,清澈甘洌的自来水从此流入千家万户,结束了无锡市居民饮用河水、井水的艰苦时代。取水口附近静静伫立着一座六角亭——思源亭,提醒我们饮水思源。它和遥相呼应的思源亭一起,留证着蠡湖最早曾是无锡自来水源地的历史。
思源亭
1952年12月21日,随着直径200管道开工预示着梅园水厂的建设正式开始,其后至1954年4月30日竣工出水,建成供水体系,当年新建的水厂命名为无锡自来水厂,因其临近梅园,又名梅园水厂,厂区面积约13.5公顷(折合229.5亩)。梅园水厂是苏联援华项目之一,因此厂房具有明显的“苏式风格”。投产初期,自来水用户仅有147户,饮用自来水的人口还不到全市总人口的10%,日产量不足480吨。改革开放后,随着用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供需矛盾突出,1981年4月通过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重新设计改造,使生产能力从2.8万吨/日提高到5万吨/日,再扩展10万吨/日新净水系统。1983年施工,1985年夏季先投产5万吨/日,1986年夏全部竣工投产,总供水能力15万吨/日。2002年,由于水源水质恶化,藻类大面积爆发,梅园水厂停用原有一级泵房,通过湖底管道改取小湾里水源。2003年投资建设的梅园水厂排泥水处理工程,荣获2005年度国家市政示范工程金杯奖,从而结束了传统排泥水直接排放湖中的历史,在国内供水行业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2007年9月初开始,无锡市自来水公司根据无锡市政府指示精神,对梅园水厂功能重新定位,改造梅园水厂作为五里湖治理补水水源,向蠡湖输送沉淀水,实现了梅园水厂的功能转换。
可以说,梅园水厂是无锡供水事业一步步壮大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如今,梅园水厂历史使命已经完成,2008年8月29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第二批工业遗址保护名录。亭子北面一排房子,原来水厂的车间,现在为“梅园水厂工业遗址陈列室”。
梅园水厂工业遗址陈列室
如今,这一工业遗址已会同万顷堂等人文景观述说着管社山庄不同的故事,共同描绘着这一方山水的吴地风气。春天的管社山庄,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是锡城鸟类摄影人的基地之一,尤其中国最小的鸟红头长尾山雀一跳一跃,一飞一舞,闹红了管社山庄。夏天,远离城市的喧闹与燥热,晨光里,夕阳下,走在湖边那把管社山庄各湿地串连成线的木栈道上,听荷塘蛙声,看湖光山色,赏满塘的荷花竞相开放,管社山庄又成为无锡人最喜爱的赏荷圣地。
作者: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