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要是不去古镇走走,那就不能说在江南走过。而在江南众多的古镇里,荣巷古镇也许不是最老或者最美的那个,但民国以来百年风雨琢磨出的深邃与浑然,使荣巷古镇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卷,记录了荣氏一脉和无锡深厚蕴藉的人文往事。
穿过人头攒动的荣巷市场,在喧嚣的梁溪路背后,隐藏着43公顷古朴清幽的清末民初建筑群。谁又能想到,100多年前的这里,不仅走出了江南一代望族荣氏家族,还曾行人如潮、商贾云集,遍布着药房、邮局、电气公司、汽车站……无锡时有“小上海”之美誉,而荣巷则亦有“小无锡”之美名。2002年,这里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无锡市五大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古宅悠悠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中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荣巷古镇目前有157座具有时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著名文保建筑专家阮仪三曾给予这里高度评价:是华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价值较为丰富的近代建筑群落,集聚了众多同姓建筑单体,实为罕见。时光荏苒,虽然大多数老宅并没有荣德生那些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也以一家一户动人的故事,描绘出一幅荣氏大家庭瑰丽而传奇的历史长卷。
位于古镇中心位置的荣瑞馨花厅就是当日繁华的一个缩影。这座五楹五进的深宅大院,是荣家为款待往来重要宾客而建的接待之所。虽然老街有许多这样雕梁画栋的巨宅,但当我们走进花厅,也不由为其美轮美奂的花窗而惊叹。砖雕门头飘逸的文人画,显示出荣巷“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的雍容气派。漫步其间,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珠云嗔咽、舞影婆娑、杯盏交觥的盛景。作为花厅主人,荣瑞馨热心宗族公益,先是捐资兴建公益小学,后又在花厅开设荣氏女塾,为家族女眷的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荣瑞馨一家能人辈出,长女荣君立百岁入党,传为佳话;其夫汪亚尘,更是因擅画金鱼而与齐白石、徐悲鸿并称画坛“三绝”。
荣瑞馨花厅(荣巷街道宣统科 供)
荣梅春旧宅建于1928年,为填鱼池所建,六开间三造,后两造为转盘楼,第三造楼下设三段推窗,既保留了太湖流域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又具有一些无锡地方建筑的特色和西式建筑的特点。宅东有大花园,西有坡屋天井,西墙外路宽1.8米,路边矮围墙建在荣巷东浜驳岸上。荣梅春曾任荣巷镇镇长,8岁丧母,家境贫困,12岁到上海南翔做学徒,两年后回乡侍奉父亲,娶妻后专心养鱼种桑,成为荣巷著名的养鱼大王。他一生热心公益,对荣巷一带的消防、教育、医疗、建筑等工作均出资出力,仁义之行颇为乡人称道。
荣梅春宅(荣巷街道宣统科 供)
荣月泉宅位于荣巷东浜13号,这座旧宅十分别致,是荣巷中西结合建筑的典型代表,宅主人则更为传奇。荣月泉(1868—1942),字永清,梁溪荣氏下荣春珊支“汝宁大门”族人。1882年,他考入上海电报学堂,是这所学校的首届学生,学成后被派往台澎电报总局任职,一路升迁任该局总办。1892年,奉令调回大陆,任镇江电报局局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巡抚邵友濂邀请熟悉台湾电讯事务的荣月泉再次赴台主持电政。1912年,荣月泉被首届民国政府任命为交通部电政司司长,后因牵涉宋教仁案,险遭袁世凯刺杀。1919年,他被推举为中国工商界、劳工界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后经荣氏兄弟热情邀请在申新四厂任厂长。荣月泉一生亦官亦商,经历丰富,在电政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电信先驱”。
荣启祥宅位于荣巷西浜107号,堂名“宝庆堂”,20世纪30年代建造,三开间两造,前平后楼,建造考究,尤其是其马头墙和吉祥物装饰,非常有特色。大墙门内外保存完好,题有“福履绥之”四字。进门是三开间天井,东首有老井一口,大厅有落地窗、方砖地,且有直屏门隔断。后造楼房下为落地窗,上为木制短窗,保存较为完好。
荣启祥宅(荣巷街道宣统科 供)
荣巷老宅中最有意思的一间是“五间头”,也称“五间头墙门”,这座房子属“润记大门”荣安国家族所有,格局颇为讲究,是木结构二层楼,外为5个石库门,内为中式墙门,大厅平时分为5间,婚丧嫁娶时拆去隔板成1间大厅,显示了“润记大门”团结和睦的家风。荣安国是荣氏家族中较早经商致富的人之一,一直热心于家族的慈善活动,其族中有多人是荣氏兄弟三新公司的重要管理人员,后裔散居世界各地,都颇有建树,也许这是受“五间头”家风熏陶使然。
五间头(荣巷街道宣统科 供)
老街沧桑
明正统年间,梁溪荣氏始迁祖荣清迁居无锡,荣巷距此已有近600年历史。在清末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荣氏族人一直居住在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里。1900年前后,荣氏家族一些人走出无锡,到上海等地发展,成为洋行买办,带动了荣巷的经济发展,并于1914年修建了一条从市中心迎龙桥至梅园的汽车道,即开原路,荣巷街便成了其中的一段,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龙形”荣巷老街。
这条老街长约380米,颇具近代风貌,附近先后诞生了纺织面粉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电信先驱”荣月泉,“X光专家”荣独山,无锡自行车创造者荣文达等众多优秀人才。荣巷老街十步芳草,其秘诀就在于重视教育,除了荣启祥、荣坤生、荣梅春等这样的高门大宅,更多的则是荣家创办的公益小学、公益中学、荣巷戏馆、荣氏族益会等文化和公益项目。很难想象,一个家族居然创办了小学、中学、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私立江南大学等从初级到高等的教育体系,令人在惊叹之余不由生出一份敬佩之情。
老街一侧荣福龄家族为丰富子弟文体生活而修建的晴雨操场,如今成为荣巷的地标。这座大气恢宏的操场位于街区南端,始建于1915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呈“凹”字,是国内仅存的仍在使用的民国早期室内体育活动场所。该操场由荣家姻亲、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教育家胡雨人设计,二楼四周用22根水泥柱支撑,用四根15米长的洋松方木作南北向的屋梁,屋顶覆盖以马口铁皮,两侧均有楼梯相连,不论晴天还是下雨,荣家学子都能准时出操。操场东南角还保存了一块“天地山海”碑,由梁溪荣氏始祖荣清亲书,蕴含了“汇天地中精英,纳山海间百川”的深刻内涵与宏伟气魄,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荣氏家训,还是荣家从金陵迁居梁溪近600年历史的不朽见证。
荣巷晴雨操场 (朱达 供)
沿着“S”形老街萦纡向西,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修敬堂。这座建筑造型奇特,形似橄榄,表达了主人聚财的美好愿景。南墙立面极高,上方由水泥栏杆筑成,既能防盗,也方便采光,别具匠心。百年来,这里曾几度易主,荣氏后人荣秉渔、荣坤生先后经营多年,后又改为荣氏宗益会,如今则成了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的驻地。
离开修敬堂,信步踏上西浜码头的旧址。过去,荣巷地处无锡西郊,北有惠山,南濒梁溪河,北高南低,涧溪遍布,无陆路可通城内,全靠梁溪河东浜、中浜、西浜三大码头,接梁溪河船运以通内外。小小码头,古石斑驳,登临其间,仿佛看到了百年之前荣氏子弟在妻儿父母不舍而期待的目光中一一登船,为家族的荣光与亲人的未来,驶向那繁华而陌生的都市。其中,除了赫赫有名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还有涉足海运的荣伯鹤、经营五金的荣锡九、制电线的荣宗范、开花号的荣剑舟、做颜料的荣月槎,等等。
佛音袅袅,寒水迢迢,橹声欸乃。一叶小舟远了,远了,夜色渐浓,终于消失在梁溪河与东浜那浅黑与暗黑的水天之际……只余那饱含族人心愿的七宝石柱,依然在时光的暮色中,静看云卷云舒,镌刻下梁溪荣氏一段隽永的历史。
明正统年间,梁溪荣氏始迁祖荣清迁居无锡,荣巷距此已有近600年历史。在清末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荣氏族人一直居住在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里。1900年前后,荣氏家族一些人走出无锡,到上海等地发展,成为洋行买办,带动了荣巷的经济发展,并于1914年修建了一条从市中心迎龙桥至梅园的汽车道,即开原路,荣巷街便成了其中的一段,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龙形”荣巷老街。
这条老街长约380米,颇具近代风貌,附近先后诞生了纺织面粉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电信先驱”荣月泉,“X光专家”荣独山,无锡自行车创造者荣文达等众多优秀人才。荣巷老街十步芳草,其秘诀就在于重视教育,除了荣启祥、荣坤生、荣梅春等这样的高门大宅,更多的则是荣家创办的公益小学、公益中学、荣巷戏馆、荣氏族益会等文化和公益项目。很难想象,一个家族居然创办了小学、中学、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私立江南大学等从初级到高等的教育体系,令人在惊叹之余不由生出一份敬佩之情。
老街一侧荣福龄家族为丰富子弟文体生活而修建的晴雨操场,如今成为荣巷的地标。这座大气恢宏的操场位于街区南端,始建于1915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呈“凹”字,是国内仅存的仍在使用的民国早期室内体育活动场所。该操场由荣家姻亲、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教育家胡雨人设计,二楼四周用22根水泥柱支撑,用四根15米长的洋松方木作南北向的屋梁,屋顶覆盖以马口铁皮,两侧均有楼梯相连,不论晴天还是下雨,荣家学子都能准时出操。操场东南角还保存了一块“天地山海”碑,由梁溪荣氏始祖荣清亲书,蕴含了“汇天地中精英,纳山海间百川”的深刻内涵与宏伟气魄,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荣氏家训,还是荣家从金陵迁居梁溪近600年历史的不朽见证。
明正统年间,梁溪荣氏始迁祖荣清迁居无锡,荣巷距此已有近600年历史。在清末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荣氏族人一直居住在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里。1900年前后,荣氏家族一些人走出无锡,到上海等地发展,成为洋行买办,带动了荣巷的经济发展,并于1914年修建了一条从市中心迎龙桥至梅园的汽车道,即开原路,荣巷街便成了其中的一段,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龙形”荣巷老街。
这条老街长约380米,颇具近代风貌,附近先后诞生了纺织面粉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电信先驱”荣月泉,“X光专家”荣独山,无锡自行车创造者荣文达等众多优秀人才。荣巷老街十步芳草,其秘诀就在于重视教育,除了荣启祥、荣坤生、荣梅春等这样的高门大宅,更多的则是荣家创办的公益小学、公益中学、荣巷戏馆、荣氏族益会等文化和公益项目。很难想象,一个家族居然创办了小学、中学、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私立江南大学等从初级到高等的教育体系,令人在惊叹之余不由生出一份敬佩之情。
老街一侧荣福龄家族为丰富子弟文体生活而修建的晴雨操场,如今成为荣巷的地标。这座大气恢宏的操场位于街区南端,始建于1915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呈“凹”字,是国内仅存的仍在使用的民国早期室内体育活动场所。该操场由荣家姻亲、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教育家胡雨人设计,二楼四周用22根水泥柱支撑,用四根15米长的洋松方木作南北向的屋梁,屋顶覆盖以马口铁皮,两侧均有楼梯相连,不论晴天还是下雨,荣家学子都能准时出操。操场东南角还保存了一块“天地山海”碑,由梁溪荣氏始祖荣清亲书,蕴含了“汇天地中精英,纳山海间百川”的深刻内涵与宏伟气魄,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荣氏家训,还是荣家从金陵迁居梁溪近600年历史的不朽见证。
荣馆记忆
伴随着老街数不尽的飞檐马墙,一路向西,就来到规模宏大的荣毅仁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1200平方米,于2012年5月对外开放。这里不仅展示了荣毅仁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卓越功勋,还按照北京史家胡同四合院原样复建了荣毅仁北京故居。除复建原四合院场景外,其内部也基本保持原来的布局陈列,办公用品、生活家具等照原样复原,其中,大部分都是珍贵的原件,展示了荣先生实业报国、勤勉为政的一生。
荣巷荣毅仁纪念馆 (朱达 供)
纪念馆南侧还恢复了荣氏兄弟故居和大公图书馆,并将荣家西花园修葺一新,颇为纪念馆增色。荣氏兄弟的勤俭家风和企业文化为古镇所延誉。荣氏兄弟故居是荣宗敬、荣德生从1907年开始陆续修建的,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完整、中西合璧,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有门厅3间、承馀堂3间、修身为本堂3间、花厅3间、承德堂5间和起居楼1幢;另有西花园一座,内有戏台、两宜轩、荷花池、曲径小桥、假山及半亭等。1986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我国著名民族工商业家,兄弟二人均是梁溪荣氏下荣春沂支人,为清末广东厘金馆馆事荣熙泰之子。兄弟二人受父亲影响,在学徒生涯中,锻炼出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为之后创业成功奠定了基础。甲午战争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兴办了多家面粉厂和纺纱厂,其中就包括有名的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纱厂,成为赫赫有名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从清末到抗战,历经四十载,两兄弟不仅发展工业,而且在发展金融、交通、文教、地方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其辉煌业绩和创业精神在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公图书馆是一幢能藏书20万卷的两层建筑。1914年,荣宗敬、荣德生在荣巷住宅旁购地二亩八分,一部分用作建造竞化女校,另一部分用作建造图书馆,前后投资共达100万银元,并以茂新面粉厂下脚麦灰收入捐作常年经费。图书馆1915年开工,1916年建成开馆时,入藏图书已达9万余卷,是当时无锡最具规模、最有影响且管理最完善的、对外开放的私人图书馆。后藏书不断增加,到1920年已逾10万卷,1935年藏书达18万卷。1937年11月,日寇占领无锡,大公图书馆遭到严重破坏,贵重图书被洗劫一空。抗战胜利后,荣德生重新搜集图书,恢复了一定规模和水平。1956年,荣氏后人将大公图书馆藏书、书橱设备以及荣德生先生珍藏多年的珍贵古籍,均无偿捐赠给无锡县立图书馆,该馆特设“荣氏文库”以示纪念。
大公图书馆(荣巷街道宣统科 供)
走完荣巷古镇,半天足矣,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数百年风雨,却很长很长。流年声声远,从乐农桥踏上归途时,仿佛能听到东风带来的荣家游子归来的脚步,重重地踏过码头的条石、老街的青砖,随着门闩的吱呀声,消失在承馀堂、五间头、进士第……蓦然回首,华灯初上,老街灿然。
· 作者:望舒
· 文章及配图均来源于《滨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