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年间无锡的期刊杂志
《无锡杂志》是不得不提及的
该刊是由薛明剑等人组织,无锡杂志社创办的地方性期刊,薛明剑的妻子李钟瑞担任主编。其主旨在于倡导地方市政、教育和实业的发展,同时兼载各种小品文字,以助兴趣。所有在杂志上发表的著述,均不收取版权费用,并鼓励转载翻印,但要求注明来源于本刊。杂志的运营经费全部由私人承担,既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对外募捐。
《无锡杂志》于1923年1月15日创刊,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于无锡沦陷前夕停刊,共出版了二十三期。每期发行数千份,其中二千册分发给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剩余的则捐赠给各机关、学校用于筹款等目的,如赈灾、赎路等。作为商品出售时,每册定价银洋二角,但若是平时个人索阅,只须附上邮票三分,不收成本。社址初设在无锡城内真应道巷22号,后迁至西门内横街29号,再又迁至城内序成桥1号。
《无锡杂志》的封面套色设计独具匠心,刊名先后由黄炎培、赵汝梅、袁希涛、张轶欧、李瀓、蒋维乔、沈恩孚、林芾桢、徐兰墅、康有为、黎元洪、谭延闿、阎锡山、孔祥熙、吴稚晖、陈公博等人题写。杂志前两期为综合性刊物,设置了记事、调查、言论、文艺等栏目。从第三期开始,为聚焦社会各项有益事业,杂志以专号形式出版,先后推出了教育、实业、梅园、锡湖览胜、考察教育、军事、蚕业、考察实业、礼俗、工商、平民习艺所、国货展览会、工业、县立历史博物馆、农业、劳工、劳工自治区、纺织等专号和特刊。此外还曾征稿,拟出文艺、金石、美术、卫生、妇女等专号,以体现各期内容专一集中的特色。该杂志印刷精良,文章多为薛明剑、李钟瑞夫妇撰写,同时也不乏特约稿件和来稿,部分资料来源于地方政府统计报表和行业工会提供的信息,内容丰富、资料详明,雅俗共赏。当时在国内,《无锡杂志》享有盛誉,影响广泛。上海新申报谓其“内容丰富,于地方市政教育实业实多裨益”;江西靖安双峰旬刊赞其“言论最足,发人深省,可为我同胞当头之棒喝”;香港文学研究社社刊称“洵为雅俗共赏之出版物,凡我同学允宜人手一篇”;江浙的一些地方报纸更是将其誉为“各界指南针”,称赞其“内容精美,而于无锡实业调查尤为详确,有志实业者不可不人手一篇”。同时,该刊物还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日本人在上海所办的《每日新闻》曾译载了该刊的部分稿件,如“无锡劳工概况”,后来在《无锡杂志》的第二十一期劳工专号的“编辑小言”中,还特别提到了日本人对我国工业的关注和研究,呼吁“我国工业界对此岂可不再注意!”
第一期和第二期为综合性刊物:
从第三期开始以专号形式出版:
《无锡杂志》的编辑人员各有其他职务,因此他们的编辑工作完全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与读者的交流也仅限于书面形式。主编李钟瑞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后任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技术主任。尽管工作繁忙,她仍为《无锡杂志》的编辑和事务工作倾尽全力,经常工作至深夜。当时的知事赵雪岑在寄给薛明剑的信函中云:“李女士蚕桑之余,潜心著作,既阐实业之旨,尤增女界之光。”《无锡杂志》的第九期,就是李钟瑞结合自己的专业,将宣讲育蚕栽桑新技术的讲稿和调查笔记进行整理后出版的蚕业专号。在日军侵占无锡前夕,她随薛明剑西迁重庆。1938年8月起,她在重庆主编了《无锡杂志》的第十九种增刊《江苏乡讯》月刊。然而,同年11月6日,她因劳成疾,在重庆病逝,年仅42岁。薛明剑随后接任《江苏乡讯》主编,共出版20期,主要报道家乡被日军侵占后破坏的情况,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成为了流亡在各地的同乡十分珍爱的读物。抗日战争胜利后,薛明剑心系恢复实业的同时,又于1945年底主持了《无锡杂志》的复刊工作。复刊的第一期(同时也是此刊的最后一期)为“还我河山”号,由薛明剑亲笔题字。该期在1946年元旦出版,刊载了国民参政会议通过的建设苏南工业区规划,再次体现了薛明剑对实业的重视。他在“编辑小言”中强调:“当前之急需,莫过于建立苏南工业区一事,苟能如期完成,不仅吾邑工业更可发达,邻县之繁荣,亦指日可待,以前苏省南北只见,更可由此而泯灭。无锡素以工业见称,战后发展工业,增加生产,尤为地方复员重要之点,此次中国全国工业协会,在锡设立苏南区分会,亦重视战后工业之一端。”
薛明剑亲笔题字的复刊号——“还我河山”
《无锡杂志》曾先后推出了十九种增刊,内容包括宣讲笔记(蚕业)、调查笔记(蚕业)、无锡指南(共出版发行了十八版)、锡沪览胜、东游日记、无锡礼俗、实用养蚕法、实用蚕业法、纺织工厂设计及管理、教育用具制造法、民众日用工艺(共四编)、民众实用工艺续编、杖乡导游录、梅园指南、现代军用毒气及避难常识、战时民众工艺、实用养兔法、纺织工业管理法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无锡指南》一书。
无锡杂志增刊之一《杖乡导游录》(荣宗敬先生暨德配陈夫人六十双庆的纪念册)
《无锡指南》首版发行于1919年7月,这一时间甚至早于杂志社的正式成立。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地图风景、沿革形势、交通、食宿游览、名胜、古迹、教育、实业、公署机关、慈善事业、著名物产、楹联、附录等十三个专栏,总计十万余字。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了书名,并有多位地方知名人士如荣鄂生、顾述之、荣德生、杨翰西、孙鹤卿、刘书勋、杨少云等20余人参与编辑,而过冠生、吴士枚、钱基博、钱基厚、荆梦蝶等20余人则负责校对工作,其中钱基博还撰写了序言。此外,谭延闿、阎锡山、戴季陶、何应钦、王正廷、张寿镛、廉南湖等人也在书中题字题诗,专栏名则由俞复、黎元洪、孙寒厓、孔祥熙等人题写。随着无锡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风景区,游客数量日益增多,《无锡指南》的受欢迎程度也逐年上升。为了满足游客需求,该书每年修订并重新出版一次。后来由于政府加强对出版物的管控,而无锡杂志社是正式注册备案的出版单位,为避免再度办理申请手续,自1924年1月第五版起,《无锡指南》就作为无锡杂志社的第三种增刊。抗日战争爆发前,《无锡指南》共发行了16版,部分版本还增加了英文说明,以便利外宾,年销量超过一万册,其印刷费用和成本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然而,战时该书停刊了十年。直到1947年和1948年,第十七版和第十八版分别印制了一万册,其中三分之一赠送给刊登广告的企业,其余则交由书局和报刊零售,车站、码头游艇、景点均有人出售,书价的40%归经销人员所得,剩下的60%则用于支付杂志社的管理和编辑人员的工资及日常开支,实现了自给自足。《无锡指南》的历年销量为当时全县同类旅游刊物之冠。杂志社的工作人员每年可分得10—15石大米的酬劳,因为专职人员只有1—2人,而其他人员则在书籍售出后,于年终获得少量分润。尽管收入不高,但由于对编辑工作的热爱以及心怀对地方事业的贡献,他们的工作热情依然高涨。
1919年7月出版的《无锡指南》初版,以当时无锡县的十市七乡地图作为封面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的《无锡杂志》和《无锡指南》面临停刊。虽然《无锡杂志》当年每期发行数千余份,《无锡指南》更是前后十八版,总数号称不下百万册,但历经战争,如今能完整留存下来的已是寥寥无几。早在1946年,薛明剑就在复刊号最后表示愿以现金十万元征集全份《无锡杂志》。然而时至今日,关于《无锡杂志》的第十二期和第二十期具体是什么专号,仍旧无人知晓。
薛明剑发布的征集启事刊登在《无锡杂志》复刊号“还我河山”号的最后
作者简介
顾群涛,八零后,工作之余热爱收藏乡邦文献。曾在《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新周刊》等地方报刊多次发表无锡老照片的相关文章。参与《荣氏梅园旧影》《无锡老照片》《无锡近代实业家与园林》《滨湖文库》等书的出版,常为地方书籍的出版和地方文化展览提供文献和老照片素材。